诗词与学问 文化与乡愁

眉山日报 2019-08-25 00:46 大字

李佳杰(中)参加中华好诗词节目录制(节目视频截图)。李佳杰毕业照。

作为眉山人,李佳杰自然对眉山本土文化兴趣浓厚,且尤爱钻研东坡文化。

大四寒假期间,李佳杰得知仁寿县图书馆有一批清代到近代的古籍。抱着实践文献学的初衷,他到仁寿县图书馆实习了一个月,每天负责将读者归还的书进行分类上架,并选择一些图书放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在工作间隙,李佳杰则埋头于图书馆的古籍整理,戴着手套翻阅一本本泛黄的册页,运用自身所学,按照作者、书名、年代、版型等信息注入目录。

“眉山文保意识强,还保留着清代时的城墙,在三苏祠等方面的文化工作做得很好,不过,仍有一些缺憾。”大学四年的专业教育,使得李佳杰对家乡的人文历史工作有更多见解。在他看来,眉山还有很多底蕴可以挖掘。

“眉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区域,很有研究价值。”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时,李佳杰毫不犹豫地将目光放在了眉山。他的毕业论文《清代眉山地区经籍考》,是以清代时期眉山地区的成书著作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整理而成的提要目录,可以说是清代眉山地区书籍的“提纲”。论文研究过程中,李佳杰发现,根据统计结果来看,清代时期仁寿县的书和作者是最多的,其次是眉山、丹棱。眉山是州治所在,且有宋代以来的重文传统;丹棱则在清代孕育了文光粲然的彭氏家族。这篇毕业论文后来被评为四川大学2019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二等奖,是毕业之际最让李佳杰感念的“礼物”。

9月,这位“来自于东坡故里四川眉山,醉心于国学的少年”就要离开生活了22年的川蜀大地,去到近2000公里外的山东大学读研,修习古典文献学专业。李佳杰的爸爸希望他能学经济类专业,对他的选择一度不太理解支持,但李佳杰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一直坚持为传承文化而努力至今。

在离开“中华好诗词”的赛场时,当时年仅18岁的李佳杰曾留下豪语,说虽然流传着“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的说法,但他并“不信这个邪”。“虽然我们眉山可能再也出不了像三苏父子那么高山仰止的人物,但像我们这样的传承者还在,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自己能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把中华文化好好地传承下去。” 

采访手记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嘻哈音乐、摇滚乐队、偶像选秀的节目霸占荧屏,喜欢诗词古文对于青年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时髦的爱好。在我采访李佳杰之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戴眼镜,语调温吞,讲话句句透露着傲慢”的人物形象。不过,后来跟李佳杰的交谈,改变了我对诗词爱好者的刻板印象,即便对古代文化、古诗词的知识和见解已经远远超过常人,李佳杰大部分是时间低调而内敛的,只有在演话剧或者比赛时,才偶会慷慨张扬。

采访李佳杰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之前闻所未闻的冷知识,比如,《全唐诗》有49000多首诗;比如,“寿比南山”这个成语的出处是《诗经·小雅·天保》;比如,清代时,诗写得最好的四川诗人是遂宁的张问陶,并与丹棱彭端淑、罗江李调元并称为清代蜀中三大才子;比如,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曾被选入语文教材;比如,彭端淑之弟彭遵泗所著的《蜀碧》、《(光绪)仁寿县志》的主纂者陈韶湘所著的《鹃碧录》,都是研究张献忠的重要文献;比如,张之洞的学生毛澂是仁寿人;比如,宋朝时期,眉山是全国最重要、最厉害的版刻中心之一,是“蜀刻本”的重要发祥地;比如,深衣虽然样式朴素,却一度是贵族的专属,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儒生的礼服。

李佳杰还有大把时光读喜欢的书,作想写的诗,期待他成长为眉山文化符号的一天能早日到来。

新闻推荐

党员干部 助秋收

8月22日,仁寿县钟祥镇龙桥村党员服务队正在帮助贫困户抢收水稻。连日来,该县以村(社区)党支部为单位,组织1.2万名党员干部到田...

仁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仁寿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