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泸州打造岸电投运示范标杆

泸州日报 2021-06-02 09:20 大字

□ 本报记者 蔺艳霜

繁忙的泸州港,货船来来往往。近日,一艘5000吨级重庆货轮驶进港口后,船员立即把船上的柴油发电机停掉,接上码头的岸电。“柴油发电机声音大,味道闷,还是岸电巴适,干净、方便,价格还便宜。”船长江勇介绍,货船用岸电要比柴油发电节约1.9元/度,货船进港停留时间短则一天、长则三四天,停靠一次可以节约千余元成本。

早在2017年,泸州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就先行先试,建成投运四川首个港口岸电项目——泸州港岸电系统。因建设标准高、环保效益佳、运营良好、推广性强,该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电网公司电能替代典型案例库。

有了可借鉴的运营模式和经验,泸州岸电建设快速推进。到2020年9月,全市13个港口码头均具备向靠港作业船舶提供岸电的能力,较全省规定时间提前三个月。同时,相关单位和部门积极推进岸电系统顺利运行,确保岸电使用率达到百分之百,为长江生态环境筑牢坚实屏障。

强监管 确保岸电系统落地见效

今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因为治污效果明显,“使用岸电”被写入保护法,成了“硬约束”。

“要认真落实《长江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为靠港作业船舶提供岸电服务……”泸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执法人员多次到区域内港口码头,为工作人员宣讲《长江保护法》中关于岸电使用的最新规定。

长江保护法正积极为长江做加减法。“紧盯开发痛点大刀阔斧减,瞄准绿色发展想方设法增。”据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长刘冰介绍,使用岸电就是长江加法中的一大亮点。港口船舶岸电可以使停靠船舶达到“零排放”,是目前港航领域节能减排最具前景的新技术。

但最开始,因为建设成本高、运行不经济、船舶改造和使用岸电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岸电推广工作存在很大难度。泸州市交通运输执法部门通过积极宣讲补贴政策,引导港口码头提升服务,强化监管,打开了“港口不想建、船舶不想用”的缺口,有效解决了部分设施被迫“闲置”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岸电系统在长江大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通过多方合力,泸州岸电使用率已达到百分之百。

高标准 助力绿色智能港口建设

“刷卡通电只需10几秒,系统还即时显示储值余额,非常方便!”港胜1016船舶负责人穆明伟对泸州港岸电使用系统点赞。港胜1016船舶每月至少到泸州港停靠4次,很早就开始使用岸电系统。

泸州港是四川第一大港口和集装箱码头,港口现有6个3000吨级直立框架式泊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港口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船舶停靠码头的数量和密度大幅增加。使用岸电前,靠港船舶用燃油发电,噪音大、污染重,且用电成本较高。

2017年,为助力泸州打造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绿色智能港口,国网泸州供电公司紧抓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开展电能替代建设机遇,积极向泸州市政府和电力主管部门报告,促成泸州港岸电项目纳入“十三五”电力工作实施方案,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国网泸州供电公司主动对接有关方面,积极争取政策补贴,开辟绿色通道,仅用3个月时间就促成港口岸电项目落地投运。该系统共有6套40千瓦岸电桩,可同时供应12只船充电。充电桩操作简易,充值方便,智慧大屏幕上还会显示电费余额、实时充电量等信息。项目还配套开发了岸电智能管理系统,可实时远程查询、监控岸电使用情况及费用结算等。(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上接第一版)近年来,泸州坚持把安全生产作为政治任务和底线工作抓细抓实,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