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六旬姐妹回忆姥姥家的抗战故事“一村七烈士,三个是我舅”

济南时报 2015-07-15 01:04 大字

庞松石(右)与庞联新回忆姥姥家的抗战故事 记者张刚 摄▲庞松石三舅(右二)年轻时的留影庞松石的姥姥记者张刚 翻拍□本报记者 江丹

在67岁的庞松石和66岁的庞联新姐妹的印象中,姥姥爱听古书、爱讲故事,却很少提及自家的故事,这里面有一位母亲难以言说的悲伤:三个儿子投身抗战,不到两年先后牺牲;村子被日本人设成据点,她带着家里老少三代十几口人流落外乡,即使这样,她还是把女儿和孙辈又送上抗日战场。近日,在经八路附近的住处,庞松石和庞联新向记者讲述了姥姥家的抗日故事。

小村七名抗战烈士,一家出了仨

庞松石姐妹说,姥姥家在临沂重沟乡沭河岸边的石家村。村子不大,但抗战时却出了七位烈士,其中就有庞松石姐妹的三个舅舅。

庞松石的姥姥家曾是明清时代的地主家庭,到了姥爷石鸿安这一代日渐破落。石鸿安在村子里颇有一些威望,族里或者邻里有什么纠纷杂事,都喜欢找他商量。附近的河上没有桥,村里一位老人过河时被水淹死了,石鸿安就四处募捐,置办了桥桩、桥板,架起一座便桥。等到来年夏天,水位上涨,再把桥拆了作船渡,方便两岸的老百姓过河。有一年遭了蝗灾,石鸿安组织附近的乡亲一起捕灭蝗虫。姥姥和姥爷养育六个子女,其中三个儿子投身抗战,前后一年多时间,先后牺牲。

庞松石介绍,她的大舅石金鼎,忠厚老实,写得一手好字,农活也很拿手,就像姥爷一样,乡邻有什么事情也喜欢搭把手,参加革命后,曾担任共产党苍马办事处石埠乡民主乡长,组织乡亲抗日,动员地主出枪、出钱、出粮。1941年4月的一天夜里,驻地遭到伪军突袭,34岁的石金鼎在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牺牲。

21天后,小他8岁的二弟石金芝在临沭县沈马庄战斗中牺牲。石金芝曾在家里种地,农闲时就和附近村子里的青年一起找老师学唱京戏。1937年,石金芝这帮人一起参加革命,以票友唱戏的名义进行一系列的抗战活动,还曾组建临郯青救团第十九分团,成立抗日义勇军。

庞松石说,大舅、二舅参加革命时,三舅石金铎正在郯城县立师范学校读书,但未满一年,他休学回乡,投身抗战。1939年冬天,石金铎被滕县的汉奸逮捕,不久就义,年仅20岁。

十几口人流落异乡,靠讨饭度日

庞松石姐妹介绍,三舅石金铎在三兄弟中最早牺牲,当时全家只有二舅石金芝知道这个消息。但一年多以后,二舅石金芝牺牲,消息也只是告诉了庞松石的母亲石健。家里不知情的姥姥和舅母每逢碰到几个舅舅所在驻地方向来的人,都要打听一番,石健看到了,眼泪立刻泛上来但又不敢流出。

庞松石姐妹说,抗战期间,石家村被日本人设上据点。姥爷去世后,姥姥带着老少三代十几口人流落外乡,尽管当时的抗日民主临沭县政府在生活方面给予他们很多帮助,但是姥姥常常要求孩子们吃糠咽菜,少给政府添麻烦,还让能工作的就出去投身抗战,其中母亲石健曾参加妇救会,后来参加了部队。有时遇到敌人扫荡,姥姥一家与政府断了联系,就靠讨饭度日。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姥姥和家人才得知三个舅舅去世的消息。庞联新听长辈说,舅舅们的遗骨被送回家时,姥姥默默地守在一边,不哭,也不说话。

线索征集

不少人接触抗战历史的渠道多是教科书、纪录片以及一些抗战剧,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有很多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他们的故事或许零碎,却是抗战史上不可或缺的鲜活细节。他们或许是战士,或许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但他们的经历将留在这个国家的抗战史册里,留在后人记录的抗战故事里。让我们通过这些文字,在他们的回忆里,“亲历”那段难忘的历史。

线索征集热线:82886107。

新闻推荐

郯城打击刑事犯罪效能明显提升

今年以来,郯城县公安局强化“零容忍”理念,围绕“主动进攻、精确打击”工作目标,以打开路,以打促防,全面强化打击犯罪各项措施,打击刑事犯罪效能明显提升。   ...

郯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郯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