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头镇农民产业园内当“掌柜”

农村大众报 2015-01-19 00:51 大字

编者按“要想生活好,赶紧上淘宝”、“老乡见老乡,购物去当当”、“找销路,去百度”……近两年,“高大上”的互联网公司,纷纷瞅准了农村这块大市场。随着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一根连接万家的网线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意义的乡村,改变着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本报从今日起刊登“网络影响下的乡村”栏目,反映网络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农村大众报郯城讯(通讯员刘国伟房德华)郯城县马头镇有个“淘宝村”,这个叫法其实不准确,它应该叫山东九间棚集团郯城电商产业园,但当地人仍习惯叫它“淘宝村”,因为进进出出的绝大多数都是地道的农民,他们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淘宝店主。在这里,一个个创富神话悄然上演。习惯了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如何和电子商务联系起来?带着疑问,笔者前去探访。

杨继敏是我们遇见的第一个“老板”,港上镇停庙村人,虽然已经55岁了,可给人的感觉仍是干劲十足。老杨高中毕业,属于村里的“文化人”,以前家里有门头,种了40亩水稻,自产自销。说起为什么会网上开店,老杨说:“以前自己对网络一窍不通,马头镇电商产业园刚开的时候,来听了一次电商培训课,就被吸引了,觉得这是个好东西,自家种的稻米质量好,在网上卖肯定行。”说干就干,老杨马上找到负责人了解具体情况,很快“淘宝村”的专业团队就帮老杨开起了店,并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桌椅。淘宝店注册不久就接到了第一单生意,做完后纯利润800多元,这让杨继敏喜出望外。“平时在自己门头一天也就赚几十元,一下子接了这么大订单,兴奋坏了。”现在,老杨的店铺每天点击量可以达到200以上,访客近百人,销售量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单左右。为了打响品牌,老杨还给自己的稻米注册了“夯”牌商标。谈及对生活的影响,老杨说不仅仅体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以前很少接触网络,现在还开始上网浏览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后来学会了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不但开阔了思维和视野,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转变。谈及下一步的打算,老杨说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把店面再优化一下,生意肯定会越做越大。

90后的卜珊珊是马头镇崔庄人,毕业于潍坊牧校,现在经营着一家名叫“虞美人结艺”的淘宝店,销售郯城当地的中国结、柳编制品等。而在开店之前,她在江苏牧香源公司做文员,挣着不错的薪水,可“自主创业”这样一份激情在她的心中从未消退。当她听到家乡有了电商产业园后,毅然决然辞职回到了家乡。

小卜的店刚开一个月,现在每天的访客在100到200左右,平均一天五六单,“这是我自己的事业,我规划目标、逐步实现,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年关将至,中国结这种喜庆的东西,销量很好。更为重要的是,我给当地农民自己编织的中国结、柳编制品找到了另一条销路。”小卜告诉笔者。

在淘宝村近1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内,我们走着、看着,遇见了刚复员回来的退伍军人赵根民,他正为自己的新店忙前忙后,看到了重坊镇五村的高振,他正忙着把客户订购的柳编制品封箱发货,遇见了马头镇柏花园村的柏峰,他正带着客户在自己的产品展厅内参观……

据了解,电商产业园改变了当地农村传统营销模式,让创业更加轻松简单,交易更加快捷方便,目前已入驻网店23家,月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当地农民编织的中国结和柳编等年货饰品在网店热销,2014年12月份就销售了7000多件(套)。

新闻推荐

八旬老人义务护路30载,就图大家方便

一辆破旧的独轮三轮车、一把铁锨、一个土筐,这就是郯城县郯城街道张庄村83岁老人李开祥护路的全部家当。因为父亲临终前的一句话,李开祥义务当起了护路员,这一干就是30多年。打...

郯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郯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