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只有搞清楚的东西才敢写进村史68岁老人,辗转7省2市,历经11年,为村修史

山东商报 2015-02-02 16:35 大字

陈传才向记者展示村史资料点击查看原图为激励后人对村内走出的优秀代表族谱中进行了详细介绍本版摄影记者李林超点击查看原图68岁的陈传才,在临沭县店头镇陈巡会村村民眼中,一直是位能人,当年,18岁的他考上中专,毕业后留在城里,端上了大家羡慕的铁饭碗。因为出身农家,陈传才一直有深深的乡土情结,回忆起小时候,村里人围坐在一起,都能如临其境的聊起古村历史。但随着古村搬迁,老人们的离世,一些历史仅存于模糊的记忆。2003年,陈传才成了村里的“史官”,11年间,南下广西,北上吉林,最终一摞摞手稿,凝聚成数以万字的村史稿。陈传才说,他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因为陈巡会村的根终于被续上。文/图记者李林超

村中老人曾个个是“活历史”

聊起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古村,陈传才满是自豪,他告诉记者,陈巡会村建村时间在清朝康熙三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至今他脑海中仍不时浮现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陈家大院,“经过陈家祖孙三代的建设,到了1949年,陈家大院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除了传统的院落,观景湖,八卦宅,祠堂等一应俱全,有房屋一千多间,小时候我在村中读的小学就是其中的一处院落。”对于一些院落的布局设置,陈传才仍然记忆犹新,他记得有一处五进的四合院,里面共有114间房屋,“当时农村还主要是泥土建筑,这处院落全是用砖块修成的,所以我们也都叫它砖围子。”

随着由罗荣桓等人带领的部队进入村子,陈传才说,在他心中,古村由此被注入了红色文化的印记,陈传才介绍,除了罗荣桓,谷牧、陈毅等人也曾在村内居住,其中刘少奇还曾经化名来村内指导开展相关工作,“很多后来的开国大将当时和村民相处的特别融洽,大家可以站在一起聊天开玩笑,村子里的一处院落还曾经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15师师部驻地。”

对这些岁月,以往陈巡会村的老人们都有聊不完的故事,“发生在深宅大院里的一些新鲜事儿,还有当时八路军在村子驻扎时的故事,老人们之间一个接一个讲,能讲大半天。”如今,陈传才十分怀念小时坐在村口听故事的时光,“随着老人去世,很多了解村子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少,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村子的过去,有些故事,甚至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打听五年古村全貌被复原

除了逐渐消失的记忆,1980年因为相关水利工程,陈巡会村原址处于可能被淹没的危险区域,根据有关部门建议,村子被整体搬迁到了现今的位置,“现在的村子在原来村址的西边一公里左右,当时因为搬迁,古村保留下来的一座座古院落都被拆除了。”而这也成为陈传才心中一直觉得特别遗憾的事情,“如果当时我们把院落在别处复建或者能留下一些院落的图片资料,今天的村史会更加丰富。”在古村搬迁后出生的80后、90后,因为在全新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古村的历史,陈传才说,这些孩子并不了解多少。2003年初,有史志工作经验的陈传才被推举整理古村的族谱,“正是在这时,和一些老人聊时,我发现很多人都不记得以前村子的情况,对于过去的辉煌,一些年轻人还有质疑,这时,我觉得如果不把村子的历史给记录整理下来,就可能会出现断层。”

打定主意后,陈传才开始召集村中上年纪、思维记忆清楚的老人打听古村的历史,对于村内的一些古建筑,为了确定所在位置,他需要向所有知晓情况的老人了解情况后,再一一确认,直至每个答案都能相互吻合,“比如我要知道当时这个院落的前后左右邻居是谁,大家如果说的互相之间有出入,就要多问一些人,必须得到确定的答案,才能记录下来。”原村址上,被拆的院落仍有一些存有地基,为了搞清楚相关院落的间数和长度宽度,陈传才逐一测量,最终,耗时五年时间,他得以复原了古村在1949年建国前的全貌。

根据自己的手稿,陈传才找到村中有绘画基础的村民,绘制了一张“临沭县陈巡会村建国前村貌图”并将其做成了展板,记者看到,在展板上,古村的院落,河流等被清晰的标出,“我们村还有村民会制作沙盘,希望将来继续改进,以沙盘的形式呈现出古村全貌。”

11年修史最远“折腾”到广西

陈传才说,村史除了包括村中建筑,建村以来发生的大事件,还有一本431页的族谱,为了完成上述资料的写作,完善,除了在村内打听,实地测量,陈传才还对于流散居住在省内其他村庄的原村民发去了书信,请求他们帮忙完善,指正相关信息,“有一段最忙的时间,手边的手稿都是一摞一摞的,这些原始资料需要阅读,整理,分辨,任务量非常大。”因为工作等原因,陈传才告诉记者,村内有些村民已经定居省外,“这部分人年龄都比较大了,他们对于村子应该是比较了解,所以我就想方设法和他们取得联系,书信电话不方便,我就上门拜访。”

回忆起自己修史的11年时间,陈传才说,他已经因此去过7个省份2个直辖市,“最南边到了广西南宁,最北边到了吉林长春,还去了江西、浙江等地方。”对于自己每一次的出省经历,陈传才都记忆犹新,他忘不了定居省外的老乡看到他时的表情,“因为很多人已经很少回到故乡,见了老家的人,他们有的都激动的哭了。”对于自己修史的做法,陈传才得到了这些老乡们的支持,“他们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把自己家乡的历史弘扬、传承下去,他们的支持,一次次的给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陈传才在村史的整理过程中,一直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不让模糊的信息出现在村史中,“我可以多往外跑几趟,本地人不知道,我去外省,只有搞清楚的东西才敢写进村史里。”多次南来北往的经历,也更加充实和丰富了村史的内容,“一些口口相传的模糊信息,在他们这里得到了确认,也是从他们这里我知道,村子两侧当时还有军事训练基地和制药基地。”

一部村史,带出村中“三馆”

在已经成型的村史稿中,除了对过去历史的补充,村子中近年来走出去的优秀代表,也是陈传才着重记录的一部分,“你像这个孩子是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陈式太极拳冠军,非常优秀,我希望村民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看了之后,都能够受到激励。”马上过年了,村内多数在外打工的青年也将返乡,陈传才说,这是一个向大家宣传村史的好时机,“不过现在我手中只有整理好的村史资料,大家挨个看的话,比较费时间,传阅起来也不方便。我一直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能够让大家随时参观了解古村的历史。”

陈传才的这一想法不久后将会成为现实,现在,根据他整理的村史,店头镇政府和临沭县委宣传部等部门正在着手为陈巡会村建立一个村史馆,“现在地方已经选好了,目前我们正在请专业的单位为馆内的布展设计做准备。”除了村史馆,陈传才透露,相关部门还准备在陈巡会村建立“滨南区红色革命纪念馆”以及“鲁南苏北民俗文化纪念馆”,“以后制作好的古村建国前沙盘模型也会摆到村史馆里面,让大家能清楚形象的看出古村原貌。”

因为一部村史,让村子有了自己的“三馆”,对陈传才和所有村民来说,是未曾想过的事情,“将来后人们不出村就能了解到我们古村的历史,红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这对消失的古村也算是一种交代。”老人说,11年的东奔西跑后,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陈巡会村的根终于被接上了”。

新闻推荐

驾车撞死他人,趁着夜色逃逸 肇事司机为毁证据将车沉水库

商报消息(通讯员吴春燕陈兆永记者孙珂)临沂一名中年男子驾驶奥拓车撞飞一辆电动车,致使电动车主因伤势严...

临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