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 ——评话剧《上甘岭》
◇赵建武
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由黄宏主演的话剧《上甘岭》将在潍坊大剧院上演,我一下子就有了去看的冲动。因为上甘岭的英雄情结,因为黄宏的明星效应,更因为疫情好久没去大剧院看戏了。
话剧《上甘岭》以“上甘岭战役”中的坑道为主场景,讲述炊事班班长老马、坑道里唯一一位女性的卫生员林兰,通讯兵杨根宝,被俘虏的美国伤员和一群以张卫国连长、张指导员、胡排长为代表的,有着钢铁意志的志愿军战士的故事。在粮尽水绝、弹药缺乏、与组织失去通讯联络的狭小坑道内,他们面对敌人饱和炮火的攻击,沉着应对,顽强奋战,奋力坚守坑道,圆满完成任务,最后相继壮烈牺牲,仅有卫生员和通讯员幸存。
整个舞台的布置很有真实战争的现场感。由于反映的是坑道里发生的故事,只有两盏保险灯,整个画面就显得灰暗,有着雕塑般的质感,每个人的脸也不是很清晰。全新的场景,鲜活的人物,复归的人性,让人近距离接触极限震撼的战争场面。
演出中有一个中美两国军人对歌场景堪称经典。两个受伤的敌对异国军人倚在坑道边上,一个是天津人的志愿军战士,一个是被俘虏的美国兵,他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歌曲。美国人想家了,唱的似乎是家乡的小曲,软软的、很缠绵的调子;天津人一听太没劲了,唱起了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来呼应,后来又唱了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吧……”两种文化,两种语言。刚开始两个人各唱各的,当志愿军战士唱到“亲爱的妈妈”时,美国兵一下子扭过头来,连声说:“妈妈!妈妈!”虽然世界上有多种语言,可妈妈和爸爸的发音却都极为相近。在战争背景下,两个“敌人”一下子找到了共鸣,四目相对,紧紧握紧对方的手,这一刻是人性的复归。
再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是该剧后半场时,炊事班班长为牺牲的阳谷县老乡、坑道里的最高指挥员张卫国连长说山东快书。黄宏饰演的炊事班班长入伍前是说山东快书的艺人,他常向大家夸耀:“说书人有一句老话,宁把人听累,不能把人说睡。”张连长好几次都让他给战士们说一段山东快书鼓舞一下士气,但阴差阳错都没说成。张连长牺牲后,马班长按家乡的风俗给他守灵,伤心欲绝地说起了山东快书:“好兄弟你往前走,前边摆着庆功酒;好兄弟,我舍不得你走,你一定要回头。阳谷县,古有打虎英雄武松,今有会打仗的张卫国……”说着说着,忽然坑道外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仿佛老天爷也被烈士们的壮举感动,也在为英雄痛哭流泪。这时,整个舞台上,只听到风声雨声,只看到马班长声嘶力竭呐喊的动作,听不到他发出任何声音。导演这种安排,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炊事班长内心悲愤、悲怆的心情,表现出他对牺牲老乡的心疼、敬重。这场戏是整个话剧的戏眼,将话剧《上甘岭》推向了高潮,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敌我双方武器的悬殊差距、断水断粮后的顽强意志考验、密不透气的狭小坑道中恶劣的卫生条件、战士们的相继牺牲……一幕幕、一场场,都在深刻诠释着“坚守、奉献、牺牲”的精神。整部话剧,没有说教式,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一群有血有肉、普普通通的人,在祖国的一声令下奔赴战场,每个人都凤凰涅槃后浴火重生,成了不惧死亡的“最可爱的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继林通讯员李广成)近日,山东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会贞带队,到阳谷县验收复审全国示范型退...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