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未曾远去 家人眼中的孝子,百姓心里的好官
中共党员,1944年7月出生,1994年11月去世,山东聊城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原书记、政协原主席。1979年起两次进藏工作,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赴藏前他请人写下条幅: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进藏后他又留下豪迈誓言: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本报记者王尚磊
当官没有官架子
见人很远就问候
孔繁森的老家在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土垒的院墙,土坯砌的房子,孔繁森的故居显得矮小破旧。孔繁森的哥哥孔繁荣的家是一座典型的山东民居,孔繁荣一直在农村生活,在兄弟三个中他排行老二,孔繁森最小,大哥早些年去世。
“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他没有愧对国家。以前他工作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面。他说忙完西藏那边的事就回来工作,可是……”孔繁荣回忆,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时,母亲已是87岁高龄,“由于担心母亲挂念,繁森谎称出差,说很快就会回来。临走前他跪在母亲面前,不停地磕头。”
孔祥印老人是孔繁森儿时的伙伴,他比孔繁森小一岁。“我平时叫他帮忙干活,一叫就来。他上学也用功,在班里没少帮助同学。”孔祥印说,村中有一座孔繁森陈列馆,是孔繁森去世后村里人自发捐款筹建的。“老百姓佩服孔繁森是一个孝子,对母亲关怀备至。当官没有官架子,每次回家都让司机把车停在村外,自己步行回家,遇到村里人很远就打招呼问候。”孔祥印老人回忆。
“还没去西藏时,每年大年三十,不管多晚、多累,他都会去拜访村里的老人,给老人们拜年,第二天一大早再返回工作单位。”孔祥印眼中的孔繁森一直是个朴实的农家子弟。
因为顾不上家庭
每次通信都很自责
陈孝忠是孔繁森的挚交好友,孔繁森去世后的每年11月29日,他都会出现在聊城孔繁森纪念馆,向孔繁森敬献鲜花。为怀念故去的挚交好友,陈孝忠专门为孔繁森整理资料,出了一本名为《心碑》的书。
陈孝忠认识孔繁森是1970年春节,孔繁森从部队退伍分到聊城粮食局工作,1977年孔繁森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时,到冠县一个公社搞水利建设,下乡一年多,他每天都自带干粮和咸菜。1978年底,中央号召内地干部去西藏工作,孔繁森看到文件后就积极报了名。“那时西藏的条件很恶劣,孔繁森却有抱负和勇气。”陈孝忠说。
孔繁森关心同事是出了名的,他在聊城工作时,陈孝忠的老母亲去世,伤心和操劳让陈孝忠患了坐骨神经痛,孔繁森知道后便悉心照顾起陈孝忠。“当时繁森只要有时间,就来照顾我,还会找一些偏方给我治病。”陈孝忠回忆,这种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超越同事之间的一种感情,陈孝忠早已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兄弟。“繁森做人做事做官都是实实在在,从来都不装样子,这正是大家真心尊重他的原因。”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孔繁森家里困难很多,“他爱人身体不好,孩子年龄还小,特别是孔玲,看到妈妈在家操劳,父女俩在电话里还会吵架。繁森工作太忙了,他其实非常关心家和孩子们。”陈孝忠说,每次他们通信,孔繁森都会对自己照顾不好家庭而感到自责。
1994年8月,孔繁森去北京开会途中,抽时间回到老家看望老母亲。孔繁森与陈孝忠在聊城话别,分别时陈孝忠嘱咐注意身体和安全。“我特别难过,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的永别。”陈孝忠说。
考察途中不幸殉职
仅留下8.6元钱
茌平县李显明村的李福芹老人对孔繁森有深厚的感情,他得到过孔繁森的帮助。今年11月29日,他把家里的一把旧菜刀捐献给了孔繁森纪念馆。“1975年,繁森同志在村里包村时,帮助过村里很多人,这把就是他帮我家砍猪草时用的菜刀。”40多年过去了,回想起那段时光,李福芹老人还是记忆犹新。
“孔繁森在遇难前,包括‘雪地遗书’在内先后有三次遇险,从中能够看出他的担当和品质,他无愧是和平年代的英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说,1994年11月29日,意外突然而至。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孔繁森遭遇车祸,不幸殉职。人们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孔繁森两次进藏,始终视藏族老人如自己的父母,待藏族孩子胜自己的儿女。风雪中,他脱下身上的毛衣毛裤,送给挨冻的老阿妈;在乡下,他掏空口袋,把钱给有困难的藏胞,用嘴给藏族老人吸痰,用心窝为藏族老人暖脚,实现了言与行的完美统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由团省委和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带领的30余名省内青年企业家齐聚冠县,举行“双招双引”恳谈会,在实地参观考察了冠县...
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