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魁 倾心墨香一甲子 不负人间好时光
李文魁著《清代书法精论》诗二首《白盐山》《泊岳阳城下》《积健为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字文佳句》《陋室铭》斗方诗二首《汉江临眺》《山居秋暝》《饮中八仙歌》《岳阳楼记》四条屏
■人物简介
李文魁,1949年出生于兰州。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老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兰州书画联谊会副会长、兰州千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作品先后参加原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世纪之光”书画大赛;首届“警苑杯”美术书法摄影展;中国诗酒文化协会“龙文化”艺术节书画展;第七届丝绸之路“龙泉杯”全国名家书画展;获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金奖;甘肃省第四届科技界书画摄影展二等奖;甘肃省首届电视书法大赛铜奖。
文魁,顾名思义,乃文之魁首也。李文魁,也是人如其名,不仅气质儒雅、谦逊,交谈之中,更是颇显才思俊逸,令人深深折服。他的谈兴颇浓,节奏明快的语速彰显出爽朗、洒脱的性格。再观其下笔之间,却是十分古拙遒劲、秀逸洒脱。
李文魁的书法启蒙于家传,1955年,刚上小学的他便开始跟随爷爷练习书法。那时,爷爷李元信已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对待年仅6岁的李文魁,虽是初学但却也是要求极严。
一开始,李文魁也是心中颇有怨言,毕竟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日复一日的书法学习却会占用很多的闲暇时间。当然,严苛之下的收获也是终会反馈于心,随之而来的便是老师和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赏,这一下子让他的心态有了大的反转。也是,相比玩耍,得到赞誉必然更加地令李文魁感到内心充实。
“由此可见,鼓励教育还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孩子一被表扬就一定会有积极性。”李文魁笑着说:“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就是兰州的书画名家刘万里。他对我十分器重,一开始便要求我要步入正轨,无论是平日里的习作还是自由创作,都以其深厚的传统艺术为引领,这为我的书法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万里老师的眼中,丝毫的随心所欲都绝不允许,写字必须临帖。”他一边回忆一边感慨地说:“时至今日方能体会当时老师的用心良苦,没有当年严谨的基础,如何得到中国由来已久的书法艺术传承。”
那时,绝大部分人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而李文魁也已经在七中开始就读。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写得一手好字,每写一幅通知或布告都会被李文魁视为“宝贝”,只等内容过期后便找个放学的时间偷偷撕下来带回家,再一遍遍进行临摹。
“现在随处可见的字帖在当年可是十分稀罕,更别说是我这样的中学生,想得到一本那是绝无机会的。”他颇为感慨地说:“就这样,无论是刘万里老师的言传身教,还是自己在学校对‘手撕字帖’的临摹练习,都成为我书法艺术步入正轨并渐入佳境的保障。”
后来,李文魁的一笔好字让其成为了学校里写字的“主力”。不仅如此,不知民间的哪位“好家”,更是每趁夜里便将他贴在墙上的“作品”偷摘了去,想必也是“识货”之人。
“回想当年,自己的书法道路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正规到步入正轨逐渐地成长。”李文魁告诉记者:“后来,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拜识了很多书法名家,我也总爱请教一些问题,而他们也会不厌其烦的经常指导我,让我多临帖,且要临‘好贴’,帮助我一步一个脚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继续修行。”
当年,著名书法家何裕的书法工作室就设在雁滩古玩城,曾几何时,那里几乎成为了李文魁每周必去求教的书法圣殿,每次换来的点评和指导都被他视若珍宝。
“何裕老师十分健谈,每次对我的指点也是毫无保留,甚至会详细地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段学习时间大约持续了3年时间。”想起那段时间,李文魁至今仍十分怀念:“一开始,也是重视不够,有一周便随意写了一副字拿去呈阅。不曾想,便被何裕老师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甚至训诫我再要如此便不用再来。从那起,便再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周必是将笔下最满意的作品拿去方能心安。”
中国汉字是中国大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人在汉字书写上的大艺术创造。中国书法的形体千姿百态,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不外篆、隶、楷、行、草五体。东坡居士将楷、行、草拟人化,谓之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楷书像人立正,行书像人行走,草书像人跑步。
显然,坚持写正楷,就如同坚守中庸之道。然而,真能坚守的人并不太多。但是,李文魁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正楷表征着一种正身、正心、正能量,并自然而然地灌注发散于他的篆、隶、行、草之中,更辉映着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内方外圆的文人胸怀。
“到后来,我也是习惯一边写字一边总结。”他说:“首先,不管理论上说的多好,最后还是要落脚于笔墨之上,墨法、笔法、章法缺一不可;其次,写出的字要耐看,也就是要经得起鉴赏;还有,就是一定要让人们认识,避免为了急于出名、博人眼球而写怪字。”
李文魁认为,但凡写字入门,最好是有选择地进行练习。比如一开始就要写好一个“心”字,因为写好这个字,就等于写好了新华字典里的一半字。再就是要从写字中找到规律,比如偏旁的书写就是要有角度,这是为了让字形的书写呈现出穿插的效果。
2016年,李文魁应邀成为了甘肃省地矿局老年大学书法班的老师,所以对于书法教育也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心得。而他从数十年书法生涯中总结出的这套渐学渐进的教学方法,更是在课堂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
“我教的学生里多半都是工程师、教授,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我还是感到十分开心。”李文魁欣慰地说:“因为我主要讲的是方法,具体的笔画根本不用说,课堂里坐的多半都比我还清楚。当然,同样是写字却也是差别很大,写出‘形’容易,要想写出‘意境’还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不断的感悟。”
“书法欣赏首先要看布局和章法,但最基础的还是字。”交谈中,李文魁还分享了对于书法欣赏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就像一台好机器,没有好的零件是不行的。当然,有了好字还要做好笔法、章法和墨法,这样最终才能形成一幅相对完美的作品。”
“书法学习中宜简不宜繁,特别是在启蒙阶段。”他说:“因为,只要念了书的人实际上对中国字都会写,但写不出好字就是因为笔力掌握得不合适,布局安排的不好。所以,只要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明了的矫正,马上会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相反,如果一开始便是一大套繁琐复杂的理论,虽然可能会令作者显得十分‘神秘’,但也会让不少人因为难以理解而望而却步。”
“从小到今,已经习惯了每天写字,哪怕是只写几十个字也行。”李文魁由衷地说:“写书法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如《增广贤文·劝学篇》中所言‘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要是十日不练,手抖心颤笔下皆空。”
看得出,对于李文魁来说,沉浸于提笔后的那种忘我境界是一种享受。他也经常是一闻墨香则不知时光,日出时提笔,日落时方才回神,回味悠长中静心静气且心思舒畅。
如今的李文魁已是71岁高龄,却依然每天都会写字,俨然这墨香四溢的韵律已然成为了他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从6岁提笔蘸墨伊始,弹指间已是白发苍苍,不变的,唯有那倔强的姿势和执着的眼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新闻推荐
在项目建设、产业转型、营商环境上做足文章 七里河区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
今年以来,七里河区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快培育新动能,在项目建设、产业转型...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