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退而不休的耄耋老人 ——记宁阳县工商银行原工会主席刘奉阁

泰安日报 2015-08-25 13:16 大字

 

□记者 毕凤玲

再有1年多,刘奉阁就满80岁了。他退而不休,守孝道,照顾老人;做公益,捐资修路;热心肠,志愿服务;忠于党,一生奉献……这是一位老党员退休生活的点点滴滴。

17年,6200多个日夜,是一位78岁老人的退休时间总和。正是这无悔奉献的17个春秋拉长了他人生的宽度,正是这一件件平凡小事升华了他的人生价值。他就是宁阳县工商银行原工会主席刘奉阁。

“活雷锋又回来了”

在宁阳县工商银行家属院里,提起刘奉阁,居民们都赞不绝口,称他是大家身边的“父母官”。今年78岁的刘奉阁是一名退休老党员,退休以前就做小区的公共志愿者,义务打扫、日常巡逻,他总把邻居的事、小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年365天总是热心服务在居民身边。

起初,家属院、过道里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扫完一次,脸上就布满一层灰尘。有雨的时候,车辆压得路面高低不平,到处是积水,上了年纪的老人出不了家属院,他就早起从别处拾来砖头每隔一段垫上一块。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经过,他就在旁边搀扶着。等到路面没水了,他再把砖头搬到一边,用锨重新整平。下水道的井盖坏了,他怕过往行人不小心掉进去,便早早地用木棍挡上,并守护在那里,直到天明了才离开。大家都说“雷锋精神又回来了”。

1998年退休后,刘奉阁更是“名正言顺”地把这些“副业”揽在了身上,头衔也更多了起来:治安巡查员、水电义务维修员、调解员、情绪疏导员、卫生管理员……不管是以什么身份为群众办事,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尽职尽责、随叫随到。

谁家闹矛盾了,都愿意找刘奉阁“撮合”。前年秋天的时候,家属院里一职工的妻子与婆婆的关系紧张,这边婆婆想跳井自杀,那边媳妇闹着要离婚,让这位职工两头为难。刘奉阁知道了,来回穿梭于相距10多里的磁窑、南驿两地,分别给婆媳做工作。来回十余次的奔波,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婆媳二人终于和好如初。

“群众需要无小事”,这是刘奉阁常说的一句话。不论事大事小,只要找到他,他都积极认真去办。为了方便工作,他建立了“职工家属档案本”和“进百户家、知百家情、暖百姓心”记录册,把“百姓”的大小事都记在上面,及时处理和解决。“他是我们的‘父母官\’,大家伙都信任他、拥护他。”和他一起共事多年的老伙计张兆忠说。

“一朵鲜花不是花,万紫千红才是春”,刘奉阁说。在他的倡导提议下,2005年6月,工行院区成立了居民管委会,7个老党员担任楼长、治安巡查员、水电维修员、调解员、情绪疏导员、卫生管理员等职务,10年来天天忙碌着,风雨无阻,从未停步。“物业管理能做的事,他们都能做,物业管理做不到的事,他们也都做到了!”居民这样评价这支老年志愿服务队。

“只要我能帮的,我就要帮”

刘奉阁热衷公益,在周围人眼里也是出了名的。1999年,身在宁阳的刘奉阁听说济宁汶上县康驿镇刘庄村的老家修路,主动赶回村里送去7200元钱。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踊跃捐款,全村一共募捐到资金3.4万元,终于把村里的北路修了起来。

2001年9月,刘奉阁84岁的老母亲突然患病,他回到老家在母亲的床边搭上地铺精心伺候照料。他发现,村里的南路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根本无法行走。本来距离济宁市任城区才四五里的距离,不得不绕行十六七里地才能过去。刘奉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骨子里那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促使他再次行动起来。从此,在这里过往的人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60多岁的老人把从家里带来的铁锹等工具放在田边,将一个个低洼不平的小坑垫平,一天一点,整整修了3年,终于修成了。

修路时的一天,一辆马车停在他身边,下来一车“看月子”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和他握手,还拿出红鸡蛋给他吃,其中一个人说:“你保准是个老党员”,这句话说得刘奉阁心里热乎乎的。“当时听了这句话,我觉得做再多都值得。”现在回忆起这些,刘奉阁心里也很满足。

汶川地震时,他把自己平时积攒的1400元钱寄给灾区。去年,当听说东述镇小王庄村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生闫晶波换骨髓缺钱时,他又主动捐资奉献爱心。居民楼里同事的孩子患糖尿病需要换肾,他拿出来6000多元……“能力大做大事,能力小做小事,只要我能帮的,我就得帮。”刘奉阁如是说。

“共产党员到哪里都要为党服务”

“共产党员到哪里都要为党服务,到哪里都要维护党的形象。”这句话刘奉阁经常挂在嘴边。

刘奉阁所在的工行家属院,离退休党员比较多,为老党员们安个“家”就成了刘奉阁最大的心愿。2007年6月,工商银行离退休党员党支部成立,21名老党员全票推选刘奉阁为党支部书记。

“人退休,思想不能退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刘奉阁说。数年来,刘奉阁带领着离退休党员党支部成员每月9日雷打不动地聚在一起开展党课活动,学习新的方针政策,学习报纸上看到的先进事迹。除了抓学习,他还带领支部走出家门,向外单位学习先进经验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老干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2013年,刘奉阁看到中组部下发了“就近给党员干部找个家”的精神后,党支部便不再局限于工行里的老党员,又就近发展了5名新党员,党支部队伍不断扩大。

“老年大学是我的梦想”

每天下午,在工行家属区的老干部活动站里,都活跃着数十名老年人,他们或在练习书画,或在研究戏曲,或在切磋棋牌,个个充实幸福、笑靥如花。刘奉阁就是这个老年大学幸福场景的创造者,在他的组织带领下,“财贸系统老年大学”先后开设了书画、戏曲、音乐、器乐、棋牌、养生保健等12个专业课程。来上课的许金娥老人开心地说:“我一直想上老年大学,这下好了,不用出远门也能上。”

在老年大学的培养下,多才多艺的学员们越来越多,如何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成了刘奉阁新的计划。2013年下半年,在刘奉阁的张罗下,“夕阳美”老年艺术团成立了,32名成员中,最大的已经72岁,最小的也有57岁。两年来,刘奉阁带着他的艺术团,每年都参加县里的演出,并多次下乡演出,到企业慰问演出,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刘奉阁自豪地说:“两年总共演出30多场次,观众多达万余人。”

刘奉阁虽是七旬老人,但他在活动站里赛过中青年,既当站长又任教练,不只是单纯的把所学的教给大家,还不断编排节目。刘奉阁说,每年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或者中央出台新精神,他们都要编排不同的节目庆祝。刘奉阁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却写下了《喜庆十八大》《不忘党恩、永跟党走》等上百篇宣传党的政策的文艺作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奉阁的老年大学不仅给老人们带来了健康,还培养出许多成绩优秀的老年体育人才。在全县太极拳、太极剑比赛和老年运动会中,他组织的代表队多次荣获一等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近耄耋的刘奉阁依然天天忙碌着,默默无闻奉献着,他用一颗爱心义务为群众服务,贡献着余热,播撒着文明。他的晚年就像夕阳余晖,红透了一片天,照亮了美好人间。

新闻推荐

大运河进行申遗冲刺山东47处遗产点、10段河道参加

作者:张彤□本报记者 张彤“目前大运河保护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山东省共有47处遗产点、10段河道被列入全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目录立即列入项目,13处遗产点、1段河道被列入后续列入项目。”在昨日...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