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孔门七十二贤,你知道几个?

济南日报 2012-06-25 13:57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孙丹青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当今学术界,关于孔子的研究热度很高,然而对于孔子弟子的研究却少之又少。除了尊师好学,位居七十二贤之首的颜渊,因“单衣顺母”、“鞭打芦花”典故,被后人评为“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以及负米孝亲的子路、谦虚有礼的冉有外,其实七十二贤人物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不为人知。

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深入挖掘和整理儒家文化资源,是济南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任务。为了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花费大量心血,将有关七十二贤的古籍文献资料、人物画像重新梳理、整合,与济宁市邮政局函件广告局合作,首次以文化纪念册的形式展示七十二贤人物全风貌,不仅拓宽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为孔子弟子研究开辟了一项新的学术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兴旺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七十二贤后裔的部分代表,还专门从全国各地赶赴曲阜,参加《孔门七十二贤》文化纪念册研发座谈会,七十二贤后裔代表齐聚一堂,这在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在座谈会上,七十二贤后裔们各抒己见、畅谈儒家文化,共同为纪念册的研发工作建言献策。

据了解,目前以邮票和明信片为载体,开发孔子题材的相对较多,而牵涉孔子弟子的却极少,发行《孔门七十二贤》在邮票和明信片历史上更是第一次。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生平、籍贯、故事等作详细记载的历史文献缺乏,致使七十二贤中的大多数人物被埋没,人们对他们的名字甚至都感觉陌生。骆承烈教授长期研究孔子文化,对各种历史典籍可谓如数家珍,他亲自收集七十二贤文字资料和图片,具有较高的学术真实性。

据悉,《孔门七十二贤》不仅对七十二贤的封号、生平简介、籍贯等有详细介绍,而且骆教授还为七十二贤中的每位人物撰写了一则小故事,采用北宋李公麟72贤画像,并配以南宋宋高宗《七十二贤赞》诗,全面展示出七十二贤人物的风貌,这样大规模地、全面地展示七十二贤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孔门七十二贤》由骆承烈教授担任主编,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主席毛如柏、常务副主席李成俊担任顾问,明信片首次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丝绸印刷工艺,古朴典雅的韵味彰显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丝绸明信片共69枚,邮资图为“杏坛”,纪念戳和宣传戳均由著名邮戳设计家任怀平设计而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因为关于七十二贤的简介散见历史古籍,有些内容还不够详尽,有的只有姓名,历史古籍中只有三十多人有传,其他圣贤根本没有传记,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骆教授在收集、整理孔门七十二贤人物传的过程中,参考相关史料,依理依据将另外四十多人作了介绍,并依此七十二人的故里籍贯、葬地及唐宋元明各朝封号,以及日后在孔庙大成殿及两庑的位次做了详细列表,可谓当前研究孔门七十二贤的最新成果。

为了真实还原孔子弟子的历史原貌,《孔门七十二贤》在选图上进行了创新,采取拓片效果图与芥子园画图相结合的模式。李公麟72贤画像和宋高宗的《七十二贤赞》诗作为基础图上的核心内容,两者曾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一起被刻在碑上,但因年代久远,碑刻早已残缺难辨,由骆承烈教授提供的拓片效果图,是50年前他与孔子七十五代孙孔祥民先生(已故)一起辨识、修整的版本。在此基础上,骆教授又参考清代《芥子园画传》中的画像,经过反复修改,从而最终确立了《孔门七十二贤》人物图像。

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共73人,为什么明信片只有69枚呢?原来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对72贤画像和赞诗进行碑刻时,有两三名孔子弟子的画像和赞诗被刻在了同一块石碑上,为了保持原貌,《孔门七十二贤》的明信片包括孔子在内共69枚。《孔门七十二贤》文化纪念册利用明信片这一社会大众广泛使用和接受的通信方式为载体,全面阐释及演绎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圣贤形象,既直观又新颖,在国内尚属首次。方寸之间尽显儒风,不仅具有收藏价值,作为一部文献资料,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新闻推荐

“第一次接触便爱上汉语”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刘利莎“中国四大名著是什么?”记者抛出这个问题后,武兴很流利地给出了答案。武兴告诉记者这样的问题对他...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