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洲:让创作回归自然本质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董洲,1954年出生,籍贯是菏泽市巨野县,生长在单县。1980年毕业于泰山学院美术系,1988-1990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96年结业于俄罗斯菲里宾科教授油画研修班,2002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新美术课程国家培训者培训。现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校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
从工厂车间的劳动者到投身专业的创作者,董洲有何特殊经历?日前,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董洲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他创作背后的故事。
创作,起源于专业功底与工厂劳动
“我父亲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从我少年时他就开始教我绘画,并且对我非常严格。”董洲说,在父亲的教导下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他在单县的一位老师那里看到一本名为《素描教学》的厚书,书里的内容是俄罗斯学院派的各种教学讲解。“当时看到这本书特别欣喜,就向老师借了过来。”董洲说,跟着书本学习、向父亲请教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让他在绘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因为当年尚未恢复高考,青年时期的董洲进入了单县一家化肥厂工作,并且一干就是七年,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他才进入绘画方面的专业院校。
“在工厂那些年,我一直放不下画笔,将所有闲暇时间都用于绘画。”董洲说,他在车间里画工友劳动的场景,在村庄里画帮农民修水泵的场景……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在车间里画画,车间领导冲过来撕了他的素描本,训斥他“不务正业”。“工作时间画画确实不应该,当时车间任务重,车间领导也是一时冲动,后来还专门向我道了歉,并买了白纸和本子赔给我。”董洲说,每当回忆起这段在工厂的经历,心底总能生出许多温暖,也给他很多创作的源泉。
思考,将创作转回写实主义
大学毕业后,董洲先后到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即菏泽学院)、江苏师范大学任教。工作之余,他开始研究绘画。综合过去的所见所感,他发现油画作为外来画种,国内油画作品的表现语言与国外相比较,总有些公式化并且个性不足。他想在作品中融入对本民族文化的感触,想改变将自然景物强加上个人感受而改变色彩、形状的尝试。
“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我们讲究‘道法自然’,这种文化底蕴,让我认可并找到了顺应自然的创作理念。”于是,2004年董洲将创作风格重新转回写实主义,经过这样的转变之后,董洲对于色彩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使他在之后的创作中改善并加强了对色彩的运用。
后来,董洲参加俄罗斯菲力宾科教授的研修班时,老先生单独留下了他的一副习作,并告诉董洲,他在创作路线中的转变,令他觉得颇有意趣。
“创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人文情结时,未必像理论家解析的一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就思考了什么、带有什么样的意图。我们只是运用构图、色彩、对比等绘画技法完成作品,在这些方面不自觉地流露一些内心感受。观众最终能看到的,还是只有一幅画,但每个人的感受会不同。”董洲说,创作最终应回归自然。
新闻推荐
黄岗镇全镇流转土地3万亩 土地陆续向产业基地、种粮大户等集中
农村大众报单县讯(通讯员刘厚珉)9月16日,金风送爽,阳光明媚,单县黄岗镇范堤口村南部田野上,单长根正在组织人员修剪桃...
单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单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