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激发群众主体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傅子栋谢丽
乡村饺子宴不仅传承了孝善文化,还搭建起了乡亲乡情的“谈话场”。
近年来,单县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以农村垃圾分类、乡村夜话、孝善敬老饺子宴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工作主抓手,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充分调动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破解了“干部干、群众看”的乡村治理难题,让乡村治理“活”起来,推动了乡村振兴。
5元小桶,
办好垃圾分类大事情
刘土城村位于单县龙王庙镇西3.5公里,是单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一,也是该县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比较成熟的村庄。
7月18日中午,刘土城村村民李玉玲在家里做饭。正在忙碌的李玉玲随手将菜渣、菜叶、蛋壳丢进贴有“可沤垃圾”字样的小桶里,而一些盛菜的塑料袋则另外存放。接着,李玉玲将小桶摆放到庭院门口,再把塑料袋之类的垃圾扔进街道边的大垃圾桶内。“小桶里存放的是可以沤肥料的可沤垃圾,扔进大桶里的是不可沤垃圾。这只5元小桶,是村里统一发放的,是我们村实现垃圾分类的秘密。”李玉玲指着存放可沤垃圾的小桶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垃圾分类工作宣传书’,镇里、村里的喇叭天天讲。我们村里,就连刚上学的孩子都知道垃圾该咋分类了。”
在实施垃圾分类后的刘土城村,村主干道、僻静小道都十分干净整洁。村里空气很清新,看不到一只苍蝇,也没有一点异味。
为了更好地管理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刘土城村实行街长制。每条街通过群众代表大会、党员会选出有资历、村民信任的人担任街长。每个街长负责管理所属街道的村民的垃圾分类。街长主要职责是搞好垃圾分类宣传、讲解、监督。按照垃圾分类的程度对每户打分,评为好、中、差三个等级,每天进行登记,好的公示栏表扬,分类差的村民则参加垃圾分类培训班。
杨金义今年62岁,是村里的一名老党员,2018年11月,他被选为街长。杨金义皮肤黝黑,嗓门大,说话时眼睛眯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村里总共设立了15个街长。这15个街长中,每个街长负责的垃圾桶和村民户数都不一样。”杨金义说,他负责“辖区内”的9个垃圾桶,共45户村民。“街长都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虽然没有报酬,但他很开心,“看到村里环境变好了,累点也高兴。”
目前,单县已经在全县97个行政村进行了推广试点,推广率达20%,共建设沤肥池280余座,配备分类垃圾桶5万余只,新增垃圾分类转运车28辆,各村每月可减少垃圾外运总量的80%以上,节省了大量的垃圾转运和处理成本。
乡村夜话,
村里的事情商量着办
鲁西南地区农村群众多年前就有在夜晚聚在一起“拉呱说事”的习惯。如今,刘土城村的乡村夜话重拾了这一乡土文化传统,由镇村干部组织村民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围绕村内具体事务,共同商量解决办法。目前,乡村夜话已在该县22个乡镇推广。
刘土城村的“夜话”,可不是村干部的独角戏,村里大事小情都拿出来说道说道。有一次,村党支部书记刘洪启宣布了“好媳妇”“好婆婆”候选人名单,村民张荣花当即提出意见:“为啥没有俺儿媳妇谢丽娜?”“只要是好儿媳妇,都能参选。”刘洪启回答。“俺儿媳妇就是好,跟闺女一样,只要俺想干啥,她从来都是依着顺着……”婆婆张荣花一口气列出了儿媳妇的“十大好”。当即,群众举手表决,推荐谢丽娜参选“好媳妇”。一周后,与饺子宴一并举办的表彰大会上,谢丽娜被村委会授予“好媳妇”称号。
乡村夜话听民声、解民事、聚民心,汇集众智、易于推行、效果良好,不仅成为村“两委”同群众商量大情小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同时,乡村夜话开通了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架起了党群干群的“连心桥”,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基层治理探索出了一剂良方,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向心力。
乡村饺子宴,
传承孝善架起连心桥
在龙王庙镇刘土城村,除了逢年过节,最热闹的便是每月的农历初九,因为在这一天,该村会组织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吃饺子。县乡包村干部也过来一起为老人包饺子、端饺子,“唱红歌”“上党课”“讲故事”,还为老人洗头、洗脚、理发等……如同一个温暖的家庭大聚会。举办一次费用几百元至一千元不等,不少在村的留守妇女和爱心群众都参加义务帮厨。孝善敬老理事会面向社会爱心人士募集善款,设立专门基金,专款专用,同时村里有孝心的致富能人也可自愿承办敬老饺子宴。
目前,前来认领承办饺子宴的村民,已经排到2021年了。通过举办饺子宴,刘土城村风气变化很大,婆媳相处更和睦了,四邻关系更友好了,以前各扫门前路,现在是不分彼此。
刘土城村已连续举办了11届饺子宴。如今,多种形式的敬老饺子宴已经释放出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效果,成为单县乡村的“盛会”,也是当地群众心中的“盛会”。孝善敬老饺子宴传承了中华几千年来的孝善文化,弘扬了“养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搭建起了乡亲乡情的“谈话场”和“聚集地”,更在潜移默化中对年轻一代进行了孝老敬老的言传身教。
文明银行存下好行为
收获美德和荣誉
2018年12月15日,全省首家无币值流通的特殊“银行”——“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银行”在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正式挂牌成立,再度激活了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一池活水”,刘土城村的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垃圾分类等各项工作迅速卓有成效地推开。目前,“银行”已印制有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的“钞票”。“银行存款”越多,持有者贡献就越大。对贡献大者,政府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甚至包括其家庭、子女,在就业、升学、晋级等各项评定时作优先考虑。这些活动,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向心力、凝聚力。
街长杨金义手里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比如哪家扫了街、垃圾分类做得好等等,检查后,他就在他的小本子上记录一笔。记录之后,村民可以根据自己做的文明义务劳动获得相应的文明钞票,面值从10元到50元、100元不等。村里根据每户获得的“文明实践钞票”的多少,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每季度评选“红旗文明实践户”,年底表彰“文明富豪”。2018年底,村里10位“文明富豪”接受了表彰。
>>短评
刘土城村是如何实现村庄振兴发展的?这一切得益于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
在垃圾分类等工作中,有一些群众起初持观望态度。但是,随着党员干部带头做工作,干部干给群众看,干部带着群众干。实施垃圾分类后,村里十分干净,群众切实感受到居住环境的舒适,自然就主动参与进来了。2018年以来,刘土城村先后为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举办乡村敬老饺子宴、为老人洗脚洗头等一系列孝善敬老活动,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建起了一座暖心桥,从宣传发动到价值引领再到情感认同,真正激发出了群众的主体力量。这些卓有成效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决策在群众心里落地扎根的关键所在。
单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磊说:“财政有限,民力无限,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在乡村振兴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时刻牢记,村民是主体,村干部是主导。经过我们多年实践,充分认识到只有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和村干部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 记全国优秀教师、单县实验小学教师刘喜梅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牛腾她在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她定位自己是被派往儿童世...
单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