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第一条供暖线给了科大

合肥晚报 2018-06-26 01:00 大字

[摘要]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力,合肥被认为是“全球最好的风投”

卷首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合肥创新发展的四十年。

自2004年被确定为“科技创新试点市”,合肥不断刷新“科技创新”的新记录。

如今,合肥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五大“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创新已成为合肥市最深刻的时代烙印、最鲜明的城市特征。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走进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总书记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科技创新被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也塑造了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

今天,本报记者为你讲述40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三个小故事,它们足以见证,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合肥如何勇向潮头立,一路砥砺前行,走向厚积薄发之路。

合肥第一条供暖线

专供科大

在中国诸多的城市中,合肥并不算顶尖,但中国科技大学的存在使得这座城市有了更多被提及的理由。

从1958年创建于北京,到1970年迁址到安徽,合肥是中国科技大学落地生根多年的家,科大校友在合肥留下诸多青春的记忆。

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大学,中科大落户并扎根合肥的背后,是合肥满满的诚意,让这所一流大学在合肥生根发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研技术百废待兴,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1958年5月9日,中科院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递办学报告,希望筹办一个中国自己的科技高校,并聘请华罗庚、钱学森、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这所被后世誉为“中国麻省理工”的科技大学就这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创办起来了。听这些名字,就能知道,这所学校将是中国科技的未来。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科大从北京南迁,来到了合肥,并在合肥迅速发展。

合肥市政府和人民对其大力扶持,一个细节足以说明一切。那时候,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专门给中科大装了暖气,这也是合肥的第一条供暖线。

中科大与合肥人民就像患难相交的挚友,有了彼此,才互相成就。

到今天,中科大的综合实力稳步向前,这些都离不了当初的合肥对中科大这匹千里马的“知遇之恩”。

而合肥也依靠中科大,大力发展科研,设立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中部知名”科教高地”,经济发展迅猛,GDP增速年年高升。

今天的合肥人即使不是科大学子,提到中科大无一不是满脸的自豪与尊敬;而中科大也在合肥这个较之一线城市节奏稍慢的城市中,潜心研究、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日益壮大的科大,骄子遍天下。

四十年间,合肥积极引入中科大、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科技创新资源,合肥为城市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合肥已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等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54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130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66家,在肥服务“两院”院士达108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4人。

从第一台窗式空调到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翻开合肥的创新历史,诸多第一次让人惊叹。

1974年,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合肥造,出自合肥天鹅空调器厂;

1976年,全部国产化的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合肥诞生,中国人第一次听到“微型计算机”的名字;

1993年,世界第一台VCD在合肥诞生,一个合肥人的小发明,既在中国家电史上为“合肥造”画上了浓重一笔,又为全世界爱好电影音乐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1998年,世界第一台仿生洗衣机在合肥荣事达成功研制……

四十年前的合肥,城市规模不大,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基础单一等等这些先天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依托科技创新,坚持开放承接,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中西部城市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之路。

经过四十年的创新发展,合肥科研实力不断迈向新高。

被誉为“人造太阳”的东方超环,实现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潘建伟团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实现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汽车变速器、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江淮汽车首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实现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重大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大讯飞与哈工大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由斯坦福大学发起的机器阅读理解领域权威评测中登顶;

“中国声谷”,已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去年实现产值超500亿元。

如今,合肥已形成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创意文化六大产业集群,2017年以来产值平均增速近20%,培育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合肥市政府是

全球最好的风投

“合肥市政府是全球最好的风投!”说这话的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力军,其说的便是京东方在合肥的落户发展。

当年引入京东方,社会上不乏争议,但事实证明,合肥的选择是对的,如今的京东方,不仅为合肥带来税收和就业,让合肥的平板显示成为千亿产业,更是带动了上下游的产业链,让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合肥。

依托京东方,短短6年间,合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国内唯一新型平板显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京东方落户合肥颇具“故事性”。合肥当时一次性拿出30亿元进行战略投资,为京东方解决了6代线融资难题。6代线项目的量产,填补了国内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制造的空白,国产液晶电视和电脑首次用上大尺寸 “中国屏”。

去年,全球首条——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正式实现产品下线与客户交付,这标志着大尺寸、超高清8K新时代的开启,在全球显示领域创造一个新的里程碑!此次投产,对于吸引产业链集群化高端布局,在安徽打造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基地,拉动我国半导体技术、光学光电子技术、材料与装备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京东方的巨大成功,是合肥市在创新环境上的创新之举。

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创新科技投入机制。“1+3+5”政策体系,即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1个若干规定、3个管理办法和5项具体政策。扶持方式上,通过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和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跟进,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目前,合肥市已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参股成立集成电路等多个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建立并购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担保资金,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和投融资担保体系。

此外,在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合肥市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动科技、产业、资金、人才政策,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构建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努力打破创新资源条块壁垒,目前,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1%,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初步构建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创新链条。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加速形成。

在合肥,科技创新的故事数不胜数,一座崇尚创新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进入新时代,合肥正充分发挥国家创新战略平台叠加效应,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向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目标迈进。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杨赛君

新闻推荐

合肥启动“寻找社区好教师”活动

本报讯6月22日,合肥市2018年“能者为师——寻找社区好教师”暨合肥市第二届微课大赛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合肥市2018年“能...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