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悠远 清拂江淮

江淮晨报 2020-05-15 01:24 大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之德,不在于灌溉了几亩良田、养育了数万苍生,而在于其泽养万物却又谦下包容。自古以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自然不变的密码。地域景貌、风土人情都契合着当地“水”的精神文化。如黄河奔、长江涌奏出华夏儿女坚韧不屈的民族魂魄;亦如湍湍淮河、静美巢湖抚育江淮子弟高情远致的无瑕品格。

合肥,是从来不缺水的。扼守江淮宝藏的要塞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城墙内外水系贯通。以“南淝河”为母亲河,天鹅湖、翡翠湖、南艳湖各个仪态万千;派河、金斗河、十五里河等多条河流交相辉映。可以说这座历史名城“因水而兴,伴水而旺”。

双淝汇聚 英烈忠魂永流传

合肥曾被传为“水城”,名之二字更是取自淝水汇聚之意。相传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两种版本。一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载,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而另一种则称,“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因为两条河流合于一源,故曰合肥。

然而提起淝水,史上最为经典的“淝水之战”便以誓死卫国、以少胜多的慷慨情怀便跃然于眼前。公元383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政权后,又向南方东晋发起了侵略吞并的战争。面前是虎视眈眈的侵略者,身后是日夜牵挂的父母亲人。东晋临时召集的8万参军儿郎,破釜沉舟团结一致。终于在淝水与前秦交战,最终大胜80余万前秦军,取得了祖国保卫战的关键性胜利。

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不仅讲述了劣势军队如何打一场翻身仗,更是鼓励着千百年来有血性的中华儿女,不惧强敌捍守祖国。“不能退,退后的每一步都是家园。”东晋勇士的临阵嘶吼,穿越过时光的捕梦网犹在耳畔,至今依然涤荡着我们建设家园的斗志。

或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前世今生,年轮的循环中,江淮儿女骨子里既有兼收并蓄的婉转包容,又有扶摇直上的铿锵铁骨。包公祠、张辽墓、铭传故里、渡江战役纪念馆……这里的人世代用“谦卑精神”托举着历史文化传承,以水一般的性格接纳不同时期的思想,但他们又勇于创新,积淀历史人文深厚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母亲河”温柔传承代代乡愁

不同于其他中部城市,合肥地表水系较为发达。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北为淮河水系,岭南为长江水系。淮河水系主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长江水系又以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等为主。境内还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为城市增添一抹氤氲。可以说,合肥温文尔雅的城市形象离不开水资源的润养。

提起合肥人的“母亲河”南淝河,更是历史悠远,水流悠长。然而南淝河源起何处,却是水利专家们讨论良久的课题。2009年,多位专家学者展开了漫长的南淝河寻源之旅。经过对上游河源区域的反复考察,对董铺水库上游段河流、四里河、板桥河多条河流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河源地势的综合考察后,得出结论:南淝河正源为董铺水库上游河道北源右支,始于江淮分水岭东南侧,跨肥西、长丰两县交界处,位于现肥西县高刘镇岗北村何老家西北侧附近的红石桥。“红石桥本身就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又确定为家乡母亲河的源头,听说还要在桥边建立河源碑记!”肥西县高刘镇附近的居民对此颇为自豪。

据悉,南淝河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达到1700平方公里。在上游肥西县段行政区域并入蜀山区之前,合肥市区内河流长度就超过了60公里。

尽管南淝河的源头刚刚找到,但南淝河对于合肥人的陪伴却始终一往情深。据说,曾经的合肥城与许多地方一样,陆路交通并不发达,南淝河自古便是合肥的黄金水道。“合肥及周边大部分的竹木,大都是走长江,经巢湖,再从南淝河水上运来的。”如今难得一见的补船匠将往事娓娓道来。“上好的江西木、江南的毛竹等,都是这样经江过湖入店埠河,最终并入南淝河,运达木滩街。”老匠人忆起往昔,感慨着南淝河带给城市的繁华。

春日的清晨或初夏的傍晚,沿着南淝河骑行在环城路的树荫里,多少人曾在这惬意的时光中领略家乡的秀美。合肥植物园、庐州公园、杏花公园、逍遥津、包公园……河流一路南下,在沿路留下了一颗颗点缀城市的“绿翡翠”。

八条支流纵横交错育繁华

四里河、板桥河、史家河、二里河、二十埠河、三十埠河、店埠河、长乐河。每一条河流的名字都如此亲切熟悉,每一段水流都伴随着一片老合肥人成家立业。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淝河支流。南淝河共有8条支流纵横交错,时而绕城而下、时而穿城而过,夜以继日地哺育着800万人口的衣食住行。

据资料记载,南淝河水流自上游进入董铺水库后,屈曲东南行7公里,于合肥老城区西边与北来的四里河会合。再东抵环城西路过亳州路桥(旧肥宁桥改建),沿环城北路东行,过阜阳路大桥(旧拱辰门大桥)。在老城区里逍遥津公园对面汇入板桥河来水,然后沿环城东路北段南行,穿过淮河路大桥(又名东门大桥)继而折向东边,至滁州路过孝肃桥左纳史家河水,右并二里河水。再经过老城工业区、大兴集等一路向东南,受二十埠、三十埠合流与店埠河相汇。最后南行至板桥注入长乐河,出口入巢湖。

主干河道短短70公里,却迂回绵长绕城数次,途经的每一处都留下了这座城市不可抹去的印记。围绕合肥老城因水建立的桥梁、傍水而生的街道,至今仍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依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阜阳路桥连接着市中心的喧闹与北城的高速发展;淮河路桥则是华灯初上、楼宇酒肆的迎宾道;孝肃桥的两侧满是文艺气息的历史遗迹;南薰门桥更是岿然不动地守护着暮归晨行的城市建设者们。

除了因河而建的桥梁,傍河而生的半边街景也是合肥不可多得的人文风景。河流作为这颗蔚蓝星球上最美的生命带,除了其自身蕴含着宝贵的自然财富外,人们与生俱来对水的向往、对河的期盼都使其所到之处,迸发着无穷的生命力。“最美的幻想都在河对岸”,在湖滨水畔营造出梦里的美好生活,也成了几代合肥人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

早在90年代末,坝上街就已经是这座城市里极尽繁华的地界了。在步行街以东,西邻南淝河水,北面还有熙熙攘攘的明光路汽车站,街角坐落着早期的工人文化宫。交通发达,人文荟萃,以水为源人杰地灵,便初现核心商圈的影像。淝滨路一如其名,在南淝河东畔应运而生。在很多周边居民的记忆里,夏天凉爽、春日秀美,还有一年一度的素质教育基地坐落其中,走在这条路上便是幼时学堂里最开心的事情之一了。

然而不论是坝上街、淝滨路,甚至是雨花塘、黑池坝,这些早已成为合肥人文景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树木林立间,河水汩汩流出,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隐约其中。晨间日出抑或是夕阳西下,都有一面天然的镜子熠熠生辉,舒缓了喧闹城市的忙碌,也慰藉了河流边的每份孤独。

火山活动形成的凹陷盆地

一曲“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话尽了相思之苦缠绵之意。蕴含在这一汪清水中的,除了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绕指婉约,更有琉璃千顷、岸芷汀兰的生机勃勃。无论河流是怎样的九曲徘徊,生命之源的根本使命却牢牢地刻进每一朵奔涌的水花,润物细无声才是勇往直前的永动力。

“一径鸟声喧夕照,半湖帆影乱湖波”,山水清秀,林木葱郁,清净幽雅的蜀山湖,坐落在合肥市西北郊的蜀山区,它还有个更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董铺水库”。由于是火山活动形成的凹陷盆地,使得董铺水库可以以其大库容量拦截洪峰,屏障合肥市区的洪涝安全。又因为直接南淝河的先天优势,更让其以优质水源向市区供水,为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写下了保证书。

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是合肥市区城市用水的主要提取地。采集日常降雨、自身活水循环、提取长江水补充等多重水资源供给,使得这里每年为城区供水以亿吨计算。由肥东县滁河干渠上的众兴泵站开启“江水西引”第一关,再经双墩泵站,最后提水汇入两大水库。长江水经泵提升,层层过关,终于融入合肥的供水储备中,打出的每一朵水花里都依稀可见生命的脉络。

美好家乡建设的见证者

不同于南淝河的千年润养,也有别于十五里河的一步一景,派河宛若一位敦厚的老者,见证着一代一代江淮儿女,为建设美好家乡奔波忙碌,迁徙重安。派河口泵站建设、派河大桥通车、引江济淮开工……每一次历史性的节点,都为合肥发展刻下了一座里程碑。它以无声的力量,支持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敦厚的水流,鼓舞着我们前赴后继地拼搏。

“以前孩子们去市里上班,一个星期才能回来一次,孙子孙女都留在镇上由我们老人来带。”肥西县严店乡的王克农所说的情况,是曾经县里众多乡村最为普遍的景象。派河发源于肥西县中部江淮分水岭,河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城西桥、上派、中派、下派,汇入巢湖。全长48.9公里,流域面积584.6平方公里。因为跨河出行的不便,许多肥西的青壮劳动力在合肥工作,便不能常常回家。

2013年随着环巢湖生态建设的推进,全新的派河大桥也正式开始施工。宽阔的车道、平坦的路面、高大的桅杆,连接包河区与肥西县的“捷径”也终于铺成。行驶在桥上,两侧的派河景致总是让人忍不住称赞这大美河山。“自从2014年与环巢湖大道一起正式通车后,村里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可以回家。白天建设美丽家园,夜晚守着一家老小,平凡人的幸福不过如此。”

提及派河,“引江济淮”总是绕不开的话题。这项功在千秋的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旨在调引长江水,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然而这项福泽后代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开工典礼,正是在肥西县派河口泵站枢纽建设工地举行。这里担负着提升江水水位,保障船运通行的重任,也见证着科技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对船只航运的千秋之功。

连接巢湖与城区的“玉带”

合肥市还隐藏着另一条同样环城而过,汇入巢湖的河流——十五里河。据资料显示,十五里河发源于合肥城西郊大蜀山东南侧,流经蜀山、姚公、烟墩、骆岗、滨湖,最终与巢湖水连成一片。整条河流的流域面积达111.25平方公里,河道长28.8公里,有小板桥河(龙岗附近)汇入。原本同样为南淝河支流的它,在1957年修建兴集排灌站时,改道直下巢湖,反而成为了巢湖和市区连接的纽带。

从高处鸟瞰十五里河,时而直流而下,时而蜿蜒曲折,宛若一条随风而动的丝带在城市间飘浮。不同于南淝河贯穿东西南北的磅礴,十五里河更像城市南边的守卫者,将月明星稀时少男少女的窃窃私语,偷偷传递给静谧的巢湖,再与之一同闲话家常。

在碧水生辉的十五里河西段,有处合肥的地标景点,让无数合肥人一年四季、白天傍晚都想去一赏美景,即为占地面积约1000亩的天鹅湖。自2003年合肥西南部被规划为政务区起,天鹅湖由原先的荷叶地鱼塘挖掘连片修整。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等多处水源共同注入,下游湖水流经十五里河,汇入巢湖。据悉,天鹅湖因湖面呈天鹅形而因此得名,水质一度达到一类标准。伴随着政务区的建成,众多商业中心、高层写字楼屹立湖畔。每到夜间,五光十色的电子屏齐绽放,又绘出城市里另类风景线。

而十五里河汇入巢湖前的另一处重头戏,便是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隐藏景点——红杉林。由于“藏”在偌大的森林公园深处,不少游客都不知道,在与十五里河一林之隔的地方,有一片面积约1500亩的杉树林。2018年12月底,森林公园完成了近千亩的微地形改造及水系整理。池杉、落羽杉、乌桕、西湖垂柳、枫杨、刺槐、娜塔栎等苗木约8万株,有着南北蜿蜒近10公里的杉树景观带。更是因为傍水而生,还吸引了野鸭、凤头等近千只鸟类在此过冬,为大美江淮的生态环境又添一抹亮色。

河湖相依 山河之子傲然挺立

八百里洞庭浩渺烟波,万里黄海奔涌不还;西湖断桥惹人惆怅、天险金沙穿山破壁。祖国大好河川各有风貌、变化万千,在时光的冲刷下让每一缕民族魂魄扎根于苍源苍生。“水”这一灿烂文明下的生存底线,正奏响着山河大地上亘古不变的生态文化,也正在手把手教我们做一名挺立的“山河之子”。

庐州城里的河流,远不止这些朗朗上口的名字。东淝河曾是江淮间的水运要道,又曾在第一期治淮工程中占据着首要位置;滁河发源于肥东县,山丘型河流的独特地貌,使其支流众多源短湍急,为肥东的灌溉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清代称为后河的丰乐河有“九里十三湾”之称,常年可通航百吨船舶。还有发源于大别山的杭埠河、降雨水涨的蒋口河、瓦埠湖支流的沿河以及横穿定炉公路的沛河……

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如宝镜般镶嵌于江淮大地,瓦埠湖、高塘湖精致如翡翠般地点缀于静默谦忍的庐州古城。合肥人又何曾辜负过上苍的美意?长154公里的环巢湖大道,从巢湖东岸的市区湖光路起,沿着北面堤岸一直向西。经中庙、穿滨湖、再向南经肥西,过三河、庐江,沿巢湖南岸的316省道,回到湖光路,围绕湖天一色形成“心”形道路,以最开阔最直接的视角感恩自然的赠礼。

“我们牢记着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涌而来,夹着寒风吐着白沫,硬是化作闪亮亮的河湖,一片慈眉善目……”我们感恩着山川的哺育,也铭记自然的忠告。经年致力于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雨污分流南淝河水质改善、全面禁渔改善水生态环境……一代代人勤劳且执着,守护着每一片水域的清晨与傍晚。看似是水供养了我们,而我们守护着水。但其实每一抔淤泥之下,都是江淮儿女读懂了水,顺应着水。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清退“沉睡”保证金,为企业减负

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县交易中心)积极行动,对...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