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市场难“喂饱” 企业直喊“饿” 环江菜牛急需做成“产业大餐”

河池日报 2011-12-07 09:53 大字

 

本报讯

 

(记者

 

权晟

 

通讯员

 

蒙国冰)

 

“看着上海、深圳贸易公司开出的大订单,馋得很,却不敢吃。”环江大毛南风味食品厂厂长谭梦曦说,今年已数次坐失企业发展良机。

“原因很简单。对方胃口大,以我目前年产100吨的产能,即使产能翻番也难喂饱这个庞大的市场。”谭梦曦的苦恼,来自于无法满足其食品厂满负荷生产的原料——环江菜牛。

谭梦曦的企业喊“饿”,并非个例。当地因为缺乏批量菜牛产品,甚至导致一些港澳客商抱着订购而来,最终却抱憾而归。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菜牛之乡”的殊荣。菜牛,是当地政府多年来耗尽心思打造的拳头产品。为何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12月1日,记者深入当地“户户养菜牛,家家有牛栏”的下南乡一探究竟。

毛南族聚居地和发源地下南乡,是环江菜牛的原产地。在波川村东贵屯,记者走进一户普通农家的牛栏。户主谭照明夫妇一边忙着为菜牛添加牧草,一边介绍说,今年的市场行情不错,家里圈养的20头菜牛,春节前可出栏,预计每头能卖4000元至5000元。

6年前,谭照明夫妇养的菜牛仅4头,随着养牛数量增加,收入也在增加,家里盖起3层小洋楼。“如果扩建牛栏,家里最多可养30头菜牛。”谭照明说。

东贵屯队长谭玉成介绍,2009年,县水产畜牧兽医局为养殖户赠送了电动切草机,今年又为屯里每户发放了2900多元补贴扩建牛栏,村民养牛信心大增。

“村民一般在3月买来断奶的小菜牛,养到年底,再出售。”波川村村委谭国光说,这一养牛传统,在下南从未改变。

记者采访后发现,养牛以户为单位,数量少,周期长,出栏时间固定,是下南菜牛养殖的几大特点。“其他乡镇也大同小异,这就是制约菜牛产业发展的瓶颈。”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曾拥政说。

近年来,环江在扶持菜牛产业发展方面,下了力气,出了实招。仅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就为近300个养殖户发放电动切草机290台,补贴资金600多万元。今年以来,全县菜牛存栏量已突破去年全年的4.8万头,达到5万多头。

“农民致富了,产业的发展却遇到瓶颈。”曾拥政说,菜牛数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出栏时间固定在年末,无法满足企业一年四季的生产需要,“传统观念和模式必须打破”。

“环江要把菜牛烹制成为‘产业大餐\’。”

 

曾拥政表示,环江目前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打造菜牛养殖规模超千头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快推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继续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民的菜牛养殖合作社,力争把环江菜牛产业做大做强。

新闻推荐

10天连发3起较大交通事故 河池敲响交通安全警钟

本报讯

 

(记者

 

 

 

通讯员

 

邓中华)12月14日,河池市召开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紧急视频会议,对近日连续发生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严峻形...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