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传承壮族文化的莫瑞扬 本报记者 高东风 通讯员 覃必武
11月30日,记者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长寿村见到了慕名已久的、毕生从事壮民族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承、已经75岁高龄的莫瑞扬老先生。惊喜之余,遂向莫老先生提出了采访要求,他爽朗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莫瑞扬先生出生1936年10月,1956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广西壮文学校任辅导员,给壮族歌手班上壮文课,拉开了他长达50年传播壮民族文化的序幕。1958年,他被调到广西电影制片厂担任壮语译制片组组长兼壮文翻译;1963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精减人员,他被调到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有机会了解毛南族文化,创编了独幕剧毛南戏《喜迎春》。1964年调到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编辑壮文报,对壮族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和理解。1970年,先后到河池地区下桥水电站、“6927”工程指挥部政工组工作,负责编辑工程战报,1972年回到宜山县(现宜州市)文化馆工作,任文艺创作辅导组组长,使他有更多的经历了解壮民族传统文化。在此后长达12年的岁月中,他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壮民族民间文化,经常翻山越岭到壮乡群众中体验生活,与壮族人民打成一片,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壮族人民聪明、勤劳、善良的文艺作品,同时也被流传在民间的各种山歌、歌谣所吸引,开始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壮族的山歌。在编辑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宜山县歌谣集》期间,莫瑞扬深入德胜镇香梅屯向时年76岁的文盲壮族歌手蓝焕春收集到了壮族创世古歌《盘和古》。《盘和古》共51首,为七言体勒脚歌。由蓝焕春口述,莫瑞扬用壮文一字一句的记录,此歌后来收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宜山县歌谣集》中。1984年,莫瑞扬被调到宜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壮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莫瑞扬先后搜集整理和出版了《袖珍情歌》等三本民歌集。在壮文报工作期间,莫瑞扬在整理搜集到的壮歌和刘三姐歌谣的时候,发现流传在河池境内、红水河流域的这些壮歌不仅押韵,而且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发现壮歌的平仄规律,是对壮歌研究的一项突破。莫瑞扬说:“谈论壮歌腰脚韵的文章比较多,而壮歌有平仄要求则是我首先发现的。壮族没有无格律的歌,也没有不能唱的诗,壮歌既是歌亦是诗,应称为壮族格律诗歌。”莫瑞扬随后撰写了一篇论文《试谈壮族格律诗歌》,在业内引起了一番争议,特别是有一些研究壮歌比较权威的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面对质疑,莫瑞扬没有退缩,这些研究成果来源于生活中的发现,并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坚信自己的发现对传承壮歌有很大的意义。被公认为研究壮歌权威的黄勇刹写信给莫瑞扬,说他掌握着大量资料,壮歌不存在平仄的现象。莫瑞扬回信说:“从拥有的资料量来说你是财主,我是乞丐,但我这个乞丐所掌握的材料,已经充分地证实了壮歌是有平仄规律的。”双方争执不下。
莫瑞扬应邀专程到南宁黄勇刹的办公室,两人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激烈地辩论。面对黄勇刹拿出大量的壮歌资料,莫瑞扬请他选择河池地区任何一个县任意一首壮歌来朗读。黄勇刹朗读了很多首,结果他所朗读的壮歌都是有平仄规律的,于是相信壮歌是有平仄规律的了,并提议莫瑞扬就壮族格律诗歌写一本书,与他正在编写的《壮族歌谣概论》作为姊妹篇。
多年的积累和潜心研究,莫瑞扬成为壮民族文化的“富翁”。他写的论文《勒脚歌的标本,无子嗣的哀歌——宜州古育廖士宽墓门碑<自叹白文>古壮字壮歌评析》被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评选为世界重大学术成果获特等奖并入编《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精选》(华人卷Ⅱ)。
莫瑞扬目前是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荣誉歌王、宜州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宜州市刘三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75岁的高龄的他,依然还奔波在壮民族文化传承的第一线。他参与编辑整理的刘三姐歌谣丛书第一集《青春情歌(科学本)》已完成初稿。
今年11月,莫瑞扬应河池市民族事务委员的邀请,参加金城江区第五小学校本课程“最美河池”一书的编审工作,在巴马的5天时间里,莫老先生对该书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对完善该书的民族性、文化性、权威性、可读性作出了贡献。
新闻推荐
环江讯
12月13日凌晨6时许,钦州市警方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警方联手,经过一个通宵的紧张排查,在该县古宾砖厂擒获抢劫作案后潜逃了16年多的嫌犯颜某。&n...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