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路上一个都不少 ——勉县“四带四促四增收”机制促脱贫工作纪实
产业“四带”:让每一个贫困村有特色产业
“我通过去年和定军米业公司签的订单水稻收入了1万多元,今年准备再腾点田多种些!”阳春三月,在该县温泉镇刘家山村的粮油高产基地,刚刚脱贫的村民刘明娃一边忙着整理秧田,一边和记者打着招呼。
和刘明娃一样,刘家山村还有57名贫困户也与定军米业公司签订了订单农业合同,公司免费发放种子与化肥,以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稻谷,每亩可增收200多元;同时企业推行“党支部+贫困户+企业”带资入企模式,58户贫困户户均贷款5万元,带资入企注入发展基金,每年每户可享受分红3000余元,产业带动让大伙儿鼓起了腰包,刘家山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去年以来,勉县先后采取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主导产业规模,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带动、集体经济带动、创新创业带动等方式,让每一个贫困村都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壮大、贫困户受益,加快脱贫步伐。
据了解,依托3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县去年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模式,构建了产业发展主体与贫困户紧密协作关系;依托30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广“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利益收入”的三重增收模式,111个贫困村实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带动1.6万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2个、省级示范镇4个,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同步发展;建立金融扶贫担保基金1000万元,向贫困户发放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的免担保贴息小额扶贫贷款,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等电子商务进农村活动,累计新建17个贫困村电子商务网店。
就业“四促”:让每一名贫困群众有活可干
“经过双向选择,我和村上的12人成功应聘,并经过培训合格后正式上岗,月基本工资1200多元。”在勉县新世纪商城,忙着摆货的该县新铺镇土关铺村贫困户左福贵激动地说,“工作地离家不远,农忙时还能帮帮家里,真好!”
为了让每个贫困群众有活干,该县先后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共同发力,通过促进入企务工、促进有组织劳务输出、促进服务业发展就业、促进公益性岗位就业,确保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能通过务工增收。
同沟寺镇照壁山村54岁的贫困户董建华,妻子患病,需要长期吃药治疗,家境困难。得知村上在贫困户中招聘护林员后,他积极提交报名表。被聘用后,他得到了一份在家门口护林的稳定工作,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方便照顾妻子。
该县去年在实施就业“四促”中,坚持“脱贫、择优、公开”的原则,积极争取公益性岗位,按照每人年工资补助6000元的标准,先后选聘165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从事生态护林、卫生保洁、公共服务、农村公路养护等工作,让无特殊技能的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积极动员全县195户工商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开展对口帮扶,共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4380个;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贫困村的带动作用,扶持开办农家乐、农家宾馆、休闲观光农业园等,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目前已累计吸纳850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务工;加大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全县贫困户劳动力人均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累计组织贫困人口劳务输出2300人,带动了2000多个贫困家庭稳定增收。
收入“四增”:让所有贫困家庭能稳定增收
“我家去年种了1亩多猪苓,收了1000多公斤,收入达5万多元。”张家河镇二沟村贫困户张林说。在政府推动下,张家河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涉及天麻、猪苓、西洋参等多个品种,覆盖周边贫困户500余户,年人均可增收1200余元。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能稳定增收,该县以产业“四带”、就业“四促”和落实惠民政策为主要措施,因户施策,循序渐进,梯次推进,增加贫困群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建立贫困群众的长效增收和稳定致富机制。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该县通过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创业等,累计带动2.8万户贫困户实现生产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通过主导产业规模化经营,吸纳贫困户入企务工、有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服务业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使1.68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多渠道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发动贫困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房屋等入股或出租,增加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加强驻村联户帮扶,积极组织公益性捐赠和慰问,增加贫困群众转移性收入,全县共发放低保金3437.6万元,医疗救助金594.68万元,临时救助金421.39万元。
新闻推荐
3月26日,陕旅集团携手中央芭蕾舞团,将足尖的艺术旋转进诸葛古镇,为陕南的父老乡亲献上精美绝伦的表演,让高雅唯美的芭蕾艺术与风起云涌的三国历史碰撞出新的火花。 ...
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