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记港南区桥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李秀锐
本报记者蒙思婷郭苔
今年早造,港南区桥圩镇杨村迎来一件喜事:村里丢荒多年的30亩烂湴田重新产出粮食,每亩产量约400公斤。这片烂湴田经过桥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李秀锐的整治护理,焕发出新生。通过杨村的早造示范作用,还带动了松马村晚造20多亩,良塘村40多亩土地实现荒田变良田。
这是李秀锐促进农田增产、农民增收的事例之一。今年是李秀锐在基层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第27个年头,她在乡镇基层服务于三农,致力于推广农业新技术,自身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高级农艺师。
2013年至2017年,李秀锐通过不断试验、示范,创新地在桥圩及周边镇成功推广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和使用控释肥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做法是让原来每亩地需要用1.5公斤的种子,改良后变为只需要1公斤,降低了亩用种成本,同时由原来单株单行密集种植变为双株单行稀植。玉米使用控释肥料,则是每亩玉米由原来使用肥料70公斤减少至每亩使用25公斤,既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力,还能减少由于肥料流失引起的土壤、水体污染。
第一年通过采取精量播种技术后,农民种植的玉米亩产量由原来的550公斤变成最高可达900公斤。这项技术的推广得到当地农户的认可,目前桥圩周边所有村屯,约95%以上农户都在使用该种植技术。
新技术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李秀锐告诉记者,希望农民能一下子接受新的技术是不现实的,基层技术员少且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是文盲,农民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普遍不强,“要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有爱心、耐心。爱心即爱农业工作、爱农民,农业工作很苦很累,要做好工作,耐心必不可少,”李秀锐说道。
为更好地推广新技术,李秀锐每年都要到农村中、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试验,让群众对科学技术、科技成果看得见,摸得着。1996年,她推广的水稻抛秧技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2018年,她推广机械化水稻生产,水稻生产釆用机插、机耙、机收、烘干一条线,使原来一人每造最多种植4-8亩,变成每人每造可以种100-300亩……
近年来,李秀锐作为最基层的技术干部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扶贫工作中,为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出谋献策。
根据各村产业结构的不同,李秀锐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服务,她每年在农村举行的技术培训不少于10次,参加的培训人员达1500人。为了更好发展村集体经济,李秀锐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先后组织成立了11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方便了集中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群众,更利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尽快推广。
2017年,李秀锐在桥圩镇新垌村组织成立了贵港市昆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贵港市港南区新垌梁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水稻生产实行农机与农技结合,促进当地及周边乡镇水稻生产实行机械化生产。现在,当地的机插面积达到15000多亩,有80%的水稻田实现了机械化插秧,贫困村新垌村在合作社的促进下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良田丢荒率。
通过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作用,李秀锐还引导农民在水稻种植上不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在她的努力下,2008年至今,每年有超万亩的水稻使用环保、安全、低残留的农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日芳位于覃塘区石卡镇坭湾村清湖片的贵港市城成农业专业合作社(下简称“城成合作社”),有种植基地80...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