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无效互学
港南区湛江镇中心学校黄颜
如今课改在港南区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上至下,从领导到普通教师到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合作学习是各校最热门的做法,并称之为“对学”“群学”“小组学”……无论称之为什么,诣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这我就统一称之为“互学”。在互学这一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实效。如何避免出现这些现象,让对学更有实效呢?下面我将谈谈我在课改中的几点做法。
一、先给学生一定的模式去模仿
最初实施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时,学生在互学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读题目,读答案而已,根本没有说出思路,即使有少数学生说出解题思路,但通常会说得杂乱无章,让人不知所云,让听者无法学到知识。为了使学生能简洁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规范了学生的交流用语,不同类型的题目,就有着不同的模式。
例如填空题“63是9的()倍。”我要求学生这样说:“63是9的7倍,我是这样想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用(除法)来解决,63除以9等于(7),所以填(7),请问你有什么意见吗?”也可以这样说:求63是9的几倍?也就是求63里有几个9,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来解决。
再如解决问题这类题目,我要求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互学:一先读题,二分析题目,三讲解题思路,四质疑讨论。分析题目和讲解思路是关键,怎样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去说:题目已知();题目要求的是();也就是求();可以用()法来计算;我的算式是()。如“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够装几台电扇?还剩几片?”这一题目,我要求学生和学习伙伴一起读题,再说自己的算式,再说自己的想法。这一题完整的表达是这样的:“已知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要求这些扇叶够装几台电扇?还剩几片?也就是求29里有几个3,应该用除法来解决,我的算式是这样的,29除以3等于9台,余2片。请问你有什么意见吗?”这时有不同想法的就可以进行质疑讨论了。有了这样的规范要求,就很少出现学生只读答案不解释的现象了。老师根据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先给学生一定的模式去模仿后,学生的思路才会清晰,当熟练之后才能创新出不同的表达方法。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亮点,树立典型
在学生对学时,老师要做到“眼勤”“脚勤”“耳勤”。要用眼睛观察学生是否做到认真对学,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勤走到学生身边,听一听他们互学交流时存在什么问题,这样在老师总结时才能心中有数。发现做得比较好的学习伙伴,要及时在班上指出他们的亮点,甚至让他们在全班面前展示他们是如何互学的。有了好榜样,学生就会模仿他们进行互学了。如有两个学生在互学时一学生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在总结时我及时,表扬了这一对同学,并让这对同学展示自己的互学方法。后来发现不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懂得合理地运用画线段图来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又如一学生对互学伙伴的解题方法进行层层追问,再如一学生对学习伙伴的解题方法进行了质疑反驳……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们的解题方法表示欣赏,对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表示赞赏,对他们勇于质疑的胆量表示佩服……老师对学生肯定,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还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互学。
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化,学生的解题方法难免会跟不上,这时老师可以作为一个挑战者,挑战学生的解题方法。通过挑战,无声无息地把自己树立成典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学习,去模仿。学生只有先在模仿中学习,才能在模仿中创新。
三、异质互学、同质互学合理运用效果更佳。
对这一环节,一开始我们都是组内异质互学,但发现这样不利于优生的发展,于是我们让做得快的学生到组外互学,这样的话就实现同质互学,因为做得快的学生通常是优生,这样互学就能使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得以解决。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内容中,有一题,在巡视学生独学时,发现只有两个学生认为是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其余的学生都认为是大,当时我并没有指出,后来经过学生组外互学后,很多学生改变了想法。后来我在群学中发现,六组当中有五个组的答案是正确的,而且他们能讲出理由,可见组外互学是有成效的。但在实践中我又发现这样互学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看到组外对学的学生能离开座位,自制力较差的后进生就坐不住了,于是他们赶紧胡乱写完或抄袭别人的导学案甚至没做完,直接到组外抄袭别人的作业,这样教室又乱哄哄的了,组外热热闹闹、组内无人组织。于是我对这种互学形式作出小改动,我每组安排两名优生到组外互学,这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较快,回来也能做好传达工作。同时组内的也要安排好哪一个同学和哪一个同学互学。这样,课堂的秩序就好多了。
互学让老师教得更轻松,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变得更有责任心。要想互学更有实效,还需要老师的用心发现,精心引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智荣)8月19日,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周成方到贵港市调研公安工作。市委书记...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