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真静书岩局部竹鹤石刻唐云峰文图我在武胜师范附小任教

广安日报 2016-05-22 21:04 大字

真静书岩局部。

“竹鹤”石刻。

□唐云峰 文/图

我在武胜师范附小任教时,曾在校图书馆里借得一套线装本的《民国新修武胜县志》,对此书“山水志”一章所载的武胜山水风物尤感兴趣,发愿寻机探访,策划、开展“两江行”采风活动,实肇端于此。4月14日率“两江行”采访组赴真静乡,再探书岩——此次已是我第四次到访书岩。站在岩下早已废弃的农房前,当年初探书岩的一些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书岩位于真静乡书岩村,专业称呼“燕子岩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岩古篆”为古定远八景之一,我心早向往之。1987年8月,正值暑假。一天,邀约挚友刘宗连骑车至真静,与师弟蒙建波等人会合,欲次日一早步行去探书岩。我们自真静村出发,在田间穿行约两个小时后,进入左家大沟,一条石板大路在稻田中若隐若现,直抵燕子岩下。太阳刚刚升起,农家炊烟袅袅,沟中薄雾缭绕,稻香扑鼻而来。虽然走得满身大汗,但满眼的金黄,满耳的鸟鸣,满心的期待,我们也不觉苦累。走出左家大沟,来到燕子岩下,但见此岩甚为陡峭,自南而北呈弧状延伸,长约210米,高3—6米,如巨龙俯卧,龙首昂然而南,龙尾隐然于北。此时,我们虽然兴致勃勃,却也焦渴难耐,倒不急于去赏字刻,转而敲开农家门,讨碗水喝。一聊家常,居然是唐姓本家,再打听书岩情状,也说不出个“子曰”,更对我等为几个字冒此酷暑而来,甚觉不解。

沿岩细赏字迹,我也似懂非懂,不甚了了。时无相机录存,看完即完,倒有几处,至今仍有印象。当时,我们在本家歇息停当,走出屋来,但见屋后左侧崖壁一巨石正中削凿两排隶字,我其时正在习练汉史晨前碑,见隶体字自然特别关注,细观之,觉其凤尾一划向右上挑成一细尖勾,极有特色。其字如何解读,倒让我们立于崖下辨之良久,方才识得是“进德、修业、惩忿、窒欲”八字。不免一番慨叹:初识书岩,即为所难,进德修业,迫在眉睫呀。

一番说笑后攀至岩半,只见崖壁上,自唐宋至元明清各代刻有楷、篆、隶、行、草各体石刻19幅,凡600余字,历数百年而不朽,且引无数文人墨客来此逗留吟咏、拓片临摹、摄影录相。左壁“道山”“竹鹤”“惟肖”三帖,相邻似有关联。“竹鹤”二字篆体,“竹”字竿直叶疏,“鹤”则腿纤羽细,眼明喙弯,亭亭立于“道山”之“竹”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石壁中部一天然石洞,洞中一泉,但有泉水一泓,别无他物。洞左绝壁上刻“登金堂,上玉门,攀龙鳞,附凤翼”,篆字“蒙泉”;洞右诸多刻字,如“书岩”“龙门凤穴”“忠XXX”“寿”等,有的字迹已风化莫辨,倒是“思无邪、公生明”六字,乃宋大丞相司马光所题,字迹清晰,墨黑如新,足见拓之者众。再往前,弧壁之尽处,石上所刻非字,而是一下山虎图案,已然残缺莫辨,只余虎尾仍旧刚劲,伴刻树枝摇曳,下山之虎威风犹存。转过虎刻石,向上一塍,已近山顶,一排石壁稍斜,刻“富寿康宁”四字。再往前,石壁又悬,脚步已无法到达,遥见悬壁上一圆形石刻,图案为盘龙,龙头高昂,踏云而至。燕子岩尽处刻此一龙,似正应了山势龙形,足见刻工安排独具匠心。

1996年12月,《四川日报》的副刊刊发了我的老领导杨天敏先生所写的《翰墨千古留余香》一文,读后才对真静书岩有了真正的了解,而对先生之文笔,则是十分的钦佩。写此文之前,我又从先生的QQ空间里寻得此文,反复揣读,即兴写下四句感言:

天印高悬鉴今古,书岩古篆写春秋。三十年前登临意,翰墨余香韵悠悠。

新闻推荐

法制宣传进校园

本报讯(卿瑶王林清武胜记者站江琪)5月31日,由武胜县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领导小组、青少年法制宣教团主办的法制宣讲观摩课在武胜中学举行。当天,法制宣讲观摩课堂上气氛热烈,宣讲员以真实的案例分析...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