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记忆 读夏孟珏乡土散文集《瞻望乡关》浅说散文的真实性

广安日报 2020-07-05 00:49 大字

□戴其林

捧读《瞻望乡关》,我总会想到回望来路。

回望来路是不错的举止,回望来路更是不错的思维。如同反思,在于梳理过往,以为资鉴。是不是只有人类才会在旅途的某个驿站回望来路呢?是不是只有人类才会在驻足停留的瞬间试图唤醒沉睡的记忆呢?不管是否唯一属于人类,回望来路最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走进《瞻望乡关》,就走进了曾经的大街小巷感受别样的繁华和喧嚣,就走近了似有若无的古老城墙见识广安的悠久和沧桑,走近了一方水土养育的魅力人格,走进了如浮云悠悠远去的乡风民俗,走进了时空隧道回归到过往,走近了挥之不去历历如在眼前的甜美乡愁。如果说这些都是沉睡已久的记忆,那《瞻望乡关》就用真诚和真实将它们一一唤醒。毋庸置疑,真诚无非是作者写作本书的态度,真实不过是书中人事物俗本身的客观存在。用真诚的态度抒写真实的内容,这正是散文审美特质的需要。

散文是跟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文学允许虚构,追求艺术真实。而唯独散文,似乎偏偏拒绝虚构,视真实为灵魂。《瞻望乡关》抒写的真实,正是夏孟珏生命历程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即使并非亲见,也一定有可靠的出处。老广安城高耸的城墙、几度兴废如今香火依然的南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二十四桥、名人懿德、农耕文化、手工百匠乃至日常生活百态的变迁,无一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或许有人会说,散文抒写得再真实,远不及一张老照片反映的物事来得真切。其实,虽然散文和照相都是反映真实的手段,但前者反映的真实更鲜活,后者反映的真实较刻板。这缘于散文的又一审美特征——表达真情实感,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读便知。即使像《瞻望乡关》这类纪实性散文,所写的真实也必定渗透了作者的意识和情感,是情感中的真实,是真实中的情感。为广安的悠久和名人的辈出而骄傲,地灵人杰;为名盛古迹的残败和曾经的繁华如烟而痛惜,无可奈何。可谓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但作者并未将这些情感大呼小叫地吼出来,而是客观冷静地采用叙述、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把记忆中的人物事俗真实地呈现出来,历历如在眼前。读者正为之兴奋不已,可再往下读,“城墙、城门和城楼就这样逐渐改变、消失,最后荡然无存”(《忘不了的老地头》之“城墙上下”)、“而今,除西溪河上的四座桥外,城区的其他老桥都已经湮灭于历史长河,再也看不见了”(《二十四桥今安在》)。沉睡的记忆被唤醒了,转而又不复存在。此时读者的情感,陡然跌落于万丈沟壑中,不能自拔。这正是寓情于物事、融情于真实方能达到的效果。

散文的真实性是不是神圣不可侵犯?不是。借读《瞻望乡关》的机会,回望来路,我们会有所发现。先秦庄子的散文,通过纵横驰骋的想象虚构寓言故事来说理,如《逍遥游》,所用材料是虚假的,所讲哲理是真实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仅凭朋友滕子京信中的一张岳阳楼的图片,借助想象写“若夫”之景和“至若”之景;朱自清《春》中“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景。中国作家网一篇《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的文章,提到莫言写了一篇旅游俄罗斯的散文,文中绘声绘色的描述都是想象的。只能说,写景抒情散文所写景物即使虚假,而所发情感亦不失真挚。这可能就是一些评论家所谓的“大实小虚”吧。

其实,散文既然是一种文学体裁,有虚构的成分又何尝不可,更何况散文是最无章法的文体。除非像《瞻望乡关》这类纪实性特别强的散文,追求真实是必须的。

新闻推荐

交心谈心 凝聚人心

本报讯(郑业奇前锋记者站刘华)“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是群众,这要求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近日,前锋区龙塘街道党工委副书...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