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机手的圆梦路

安徽日报 2013-10-01 00:08 大字

■ 本报通讯员 张 钊本报记者 安耀武

夕阳斜照,农机忙得正欢。 9月28日傍晚,在太和县坟台镇陈留村头,64岁的李先民正指挥着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堆积如山的玉米棒在晚霞的映照下黄澄澄的,格外显眼。

“我们合作社流转了2800亩地,全部实行规模种植、机械化操作和科学管理,仅玉米一项总产可达100万公斤。”李先民高兴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

李先民是太和县坟台镇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是坟台镇土生土长的农民,靠着自己的聪明肯干,2007年创立了太和县坟台镇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农机培训、维修、配件供应、新机具推广和合同制跨区作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种植,实现了农机具销售、规模种植及跨区作业服务一条龙发展。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李先民与农机有着不解的缘分。 1966年初中毕业后,李先民进了当地拖拉机站,先后当过农具手、拖拉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农机管理站站长。后来农机站改制,又回乡当农民。

重新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李先民做梦都想:如果从耕到种到收都是机械化,多好!

2005年,李先民开始经销农业机械。现如今,李先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经营农机配件及整台套大中型农业机械,年销售1200多万元,从安徽到河南再到山东,跨区作业2万多亩,跨区作业收入800余万元。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国家提倡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李先民又投资上百万元,承包了2800亩耕地,实行全机械化耕作。在连片种植区,修了3000米路,挖了4000米沟,添置了5台拖拉机,5台小麦或玉米联合收割机,建了2000平方米仓库。

回想60多年的人生路,李先民感慨万千:“16岁上初中时,家里人口多吃不饱,母亲用青玉米棒子给我做窝窝头带到学校吃,第二天就长了霉。现在不光吃饱了,家里都有三部车了。 ”谈到今后打算,李先民说,下一步要用飞机撒农药,实行排灌自动化,上农业互联网,实现田间遥控检测操作。

【人物感言】我要在有生之年,把精力和智慧献给现代农业,带动更多的乡亲富起来。

新闻推荐

风雪中 旅途上

2月4日起,一场大范围雨雪天气南下袭击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时值节后返程高峰,雨雪给人们生活和出行带来不小影响。风雪里见真情,助人为乐的好心人,不畏严寒的劳动者,积极乐观的赶路人……他们在雨雪中的...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农机手的圆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