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共叙辉煌历程 共话美好前景

阜阳日报 2014-08-02 21:07 大字

[摘要]阜阳日报创刊65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8月1日,阜阳日报创刊65周年庆祝大会举行。图为来宾们在热议报庆活动。

本报记者 曹炯 摄

  本报记者 牛真子

65载岁月如歌,笔墨春秋著华章;65年风雨兼程,薪火相传见精神。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阜阳日报》于2014年8月1日迎来了自己65周岁的生日。当天,《阜阳日报》创刊65周年庆祝大会举行,在这一朴素而又隆重的“生日聚会”上,各界来宾与本报员工共聚一堂,共叙报社发展辉煌历程,展望未来发展美好前景。

回顾65年风雨兼程

   “回顾发展历程,我们感慨万千,《阜阳日报》今天的成就是65年奋斗和积淀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报社党委,向曾经为《阜阳日报》辛勤工作,流过血、流过汗的老领导、老前辈、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阜阳日报》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庆祝大会上,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洪用深情的话语,讲述起《阜阳日报》65年来的风雨历程。

1949年8月1日,《阜阳报》在曙光初照、百废待兴的颍淮大地上诞生了。那时,报纸只有八开二版,两三个人办报。报运国运一脉相连,改革开放前,《阜阳日报》曾三次停刊,多次更名,直到1980年第三次复刊后,办报才逐渐走向正规。近年来,随着综合实力逐步壮大,目前,阜阳日报社旗下已拥有《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城市周报》、阜阳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和经营性公司,形成了多媒体共同发展格局,成为阜阳本地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六十五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阜阳报人,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忠实记录颍淮大地的发展变化,广泛报道阜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始终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领作用。”张洪说。

共同见证美好时刻

一份报纸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离不开忠实读者的厚爱。在庆祝大会上,来了不少通讯员,他们常年为报纸勤勤恳恳撰写稿件,并积极配合记者做好新闻采访。为了参加这次大会,他们中有的人不辞辛苦,一大早就坐车从县城甚至乡镇赶来,只为见证这一美好时刻。

会上,来自太和县宣传部的薛建邦作为优秀通讯员代表发言,他动情地说:“《阜阳日报》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

从最初只是尝试着给报纸投稿,到如今成为“优秀通讯员”,薛建邦“累并快乐着”,“每当和报社记者一起采访时,我总要偷偷学习他们是怎么采访的。每当发现一个好的新闻素材,不论严寒酷暑,都要第一时间赶过去。看到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有着同样感触的还有来自临泉县杨桥镇的通讯员刘子奎。他告诉记者,他和《阜阳日报》结缘已有30个年头。对他而言,这份报纸是一扇窗,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一个平台,让他走上新闻采访的道路;还是一位知己,在纷繁喧闹的现实世界,和他一路相伴。

欢聚一堂展望未来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闻事业永不止步。参加庆祝大会的来宾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新闻工作者,也有朝气蓬勃的“新闻新兵”,虽然所经历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携手并进,共创《阜阳日报》美好明天!

“《阜阳日报》早已融入我的肌体,成为生命的阳光和氧气。”老报人常法秀从18岁进入报社做记者的那天起,直至离休,她一刻没有离开过报社采编一线。眨眼间,她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常老师回忆因为采访,她经常深入农村一线,不知跑过了多少乡村小镇;因为连夜赶稿,她已不记得度过多少不眠之夜,但她无怨无悔。“我以当一名合格的记者、编辑,为自己的社会使命和毕生追求!”

如今,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被后辈学习和继承,《阜阳日报》采访中心副主任冯启俊,入职14年,依然坚守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会上,他的一番话道出了年轻新闻工作者们的心声:“今天的阜阳日报社是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值得付出青春和汗水的地方。作为报社一名员工,我们会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闻推荐

毒品毁灭生命祸及家庭危害社会为祸之烈猛于虎受国内外

本报记者冯启俊通讯员朱玉龙

临泉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