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起成长 一起分享

阜阳日报 2014-06-28 10:04 大字

[摘要]周建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阜阳日报》的65年,是与广大读者“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65年,是为阜阳建设发展鼓与呼,记录阜阳变化的65年,更是带着梦想一路前行的65年。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家乡临泉县土陂乡南三里村,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小村庄。乡亲们住的是泥巴(土坯茅草)房,走的是烂泥路,吃的是苦井水。一次,父亲拿回一沓旧报纸,要我糊在床边的墙上挡风挡土。报纸糊上后屋里亮堂了许多,而上面醒目的“阜阳”两个字,让我心里暖和和、亮堂堂的。功课之余,倚在床上,看爸爸带回的报纸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大餐:《阜阳日报》上一篇篇新闻、散文,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让我这个乡村的孩子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不过,当时的《阜阳报》,是对开四版的黑白小报,经常油渍斑斑、模糊不清。而且乡村道路不好、雨雪影响造成的邮路不畅、邮件耽搁,《阜阳报》投送周期过长,经常是定期发行的报纸成为了“周报”、“月报”、“季报”,还经常缺报、漏报。

“春风又绿淮河岸”,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亲们逐渐住上了高大宽敞、窗明几净的砖瓦房,我和小伙伴再也不用报纸糊窗户了。《阜阳报》在印刷、内容、发行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基本上第三天就能看到新鲜出版的《阜阳报》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手中有报,阔步前进”,就这样,《阜阳报》陪伴、呵护着我走过了中学岁月。1994年,就是在她的引导下,新闻专业成为我考大学的第一志愿。

1997年金秋,受母校派遣,我到报社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此时,焕然一新的《阜阳日报》,在新闻、发行、印务等综合指标上,已经成为安徽省地市报的佼佼者。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和智慧的营养,在成为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的道路上努力攀登。实习期间,我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被学校评为年度“优秀实习生”。我把发表在《阜阳日报》上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制作了求职就业的申报材料,引来用人单位的关注,使我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我这个农家娃成了一名武警部队干部……

许多年过去了,社会在发展变化,村里的楼房盖起来了,平坦的水泥路修起来了,自来水、太阳能、卫星电视等新鲜事物也“飞入寻常百姓家”,生姜、薄荷、脱水蔬菜等特色产品、特色产业更是名扬四方、畅销各地……大家都说《阜阳日报》是阜阳读者心中的报纸,离家乡人距离最近的报纸!

“一起成长,一起分享”,《阜阳日报》已经悄然从一株幼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我,还有千千万万的读者,为她难忘的昨天而骄傲,更为她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明天而自豪!

新闻推荐

关了宁波小工厂 回家专心养山羊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韦学书

临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