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八旬老人爱公益 困难不改善良心

阜阳日报 2014-04-22 10:18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韦学书

“咱是共产党员,咱得带头!”这是记者走访临泉县农村老党员邓玉平时,她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这样一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即使家庭贫困也从未放弃过对信念的追求。

今年85岁的邓玉平是临泉县瓦店镇大张村人,1949年1月入党至今,已有64年党龄。“解放前,咱这个地方闹饥荒,父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妹妹到河南逃荒要饭十几年,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邓玉平说。解放后,邓玉平长期在农村生活。作为党员,她一直是村民学习的典型。政府有什么新的政策,她总是挨家挨户去宣传;外地遇到自然灾害,她就带头捐款捐物,毫不吝惜。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为及时上交特殊党费,她剪掉了斑白的发辫卖了45块钱,凑足了50元送到当地政府。

村民张树堂告诉记者,“别看她这么大岁数了,说话做事比年轻人思想境界还高,做好事她都喜欢带头。”

邓玉平的家并不富裕,老伴去世多年,唯一的儿子今年58岁,患有二级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这些年,除了地里的两亩庄稼,老人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2007年,家里的三间草房因洪水浸泡成了危房;第二年,当地政府对她家的房屋进行了改造。五年多来,邓玉平带着儿子、孙女一直住在改造后的三间砖瓦房里,和周边新建的两层小楼比起来,显得低矮破旧。

房屋坐北朝南,最西面的一间屋北墙开门,临近一条东西方向的水泥路。这里没有院墙,两扇窗户也没有玻璃,地上只铺了一层砖。邓玉平老人就睡在堂屋的一张小木床上。

在记者来访的前一天晚上,老人起夜时不慎摔了一跤,第二天一直拄着一根树枝。由于堂屋里只有一盏5瓦的白炽灯泡,豆大点的亮光对于患有严重白内障的老人来说几乎不起作用,加上她不会用手捏开关,摔倒似乎不可避免。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早在十多年前,相关部门就为老人一家三口办理了低保,逢年过节还定期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这些年来,老人从未拖欠过一次党费,虽说一年12块钱不算多,但对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也确实不容易。

老人唯一的孙女名叫余惠萍,今年13岁,在刘尧小学读六年级。提起这个孩子的身世,老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艰难。

儿子余留身患残疾,家庭条件比较差,一直都没找到对象。十四年前,余留遇到了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流浪女,在亲人们的操办下,两个人结了婚,第二年就生下了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就在孙女六个月大时候,患有精神病的儿媳不慎走失,从此杳无音讯。这些年来,是老人一手把这个孩子拉扯大的。

孙女余惠萍话不多,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她知道奶奶喜欢看《新闻联播》,每天晚上都会提前打开电视,喊奶奶过来看。由于老人的视力一直很差,一般情况下看不见图像,只听得见声音。即便如此,她每天都要了解国家大事。“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了,有吃有穿,不冷不饿。有点困难,吃点苦也不算啥。”邓玉平说。

新闻推荐

乡间演出赶场人

本报记者 牛真子 通讯员 李一海/文 本报通讯员 刘子奎/摄

临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