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利平:从黄河口走向全国的摄影家

黄河口晚刊 2015-01-15 14:29 大字
“金像奖对每一位获奖摄影家都很有分量,但用温暖的情感为时代拍好每一张照片更重要。”

在东营日报社干了几十年摄影记者的东营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黄利平,太清楚此时记者最想问什么。

刚刚从浙江宁波抱回中国摄影金像奖的他坐在一张中式木椅里,黑白相间的发、羽绒坎肩、毛衣、牛仔裤,这样的穿戴与平时没什么两样,只有眼睛不同——— 说话时,他的双眼瞪得很圆,两只眼睛中的红血丝更加暴露无遗。而平时,他不论是说话还是行为,都是放松和散淡的,只有谈到摄影,他才会有这双目圆睁的亢奋。

在东营乃至全国摄影界,他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本如此亢奋——— 但说实话,他这一次的亢奋完全不是因为他刚刚捧得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 金像奖,而仍然是因为他在谈论摄影。

准确地说,是纪实摄影,是他用影像语言历时近二十年依然在关注的黄河滩区——— 黄利平心之所依、情之所至的故乡!

金像奖背后的故事

“我所居住的山东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土地广袤,一望无际,二望无际,三望还无际,这个大湿地,成就了东营和来自全国众多的湿地摄影家……”

说到这里,台下的观众都笑了,但他话锋一转:“下面,先委屈大家六分钟,看一看我用影像语言呈现的广袤的黄河滩区和这块土地上的乡亲。”

音乐———《悲伤的草原》直抵心灵;

图片——— 60余幅黑白的《黄河故乡》震撼感观。

6分钟后,台下有些摄影界的同行们热泪盈眶,不是因为黄利平所说的“委屈”,而是他祭出的这60余幅影像作品在短短的6分钟里与观者完成了灵魂的碰撞!

——— 这是2015年1月6日晚,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金像论坛的现场,黄利平与解海龙、冯建新、李洁军、胡国庆等四位获奖者面对摄影同行与网友,他作为第一个发言者,讲述他拍摄纪实摄影作品《黄河故乡》背后的故事。

1月5日,黄利平出了今年的第一个“远门”——— 到浙江宁波参加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这里,他的作品《黄河故乡》已经布展完毕,而他除了参加一系列艺术节组委会组织的活动外,还要捧回对他来说分量重大的一个奖项———中国摄影金像奖。

本届金像奖的获奖者共有29人,是各个摄影领域的翘楚。

1月8日晚,浙江宁波保利剧院,29位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获奖者依次上台,捧回代表着荣誉与业界认可的奖杯。手握奖杯的黄利平格外平静,伴着耳边的掌声,他的眼前又一一掠过近三年里拍摄的万余幅照片。“黄利平对自己位于山东东营农村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这些平静而温暖的影像涓涓流淌。尽管记录的多为乡间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细节,但作者不动声色的视觉呈现却成为一种无声而有力的表达。作者的影像平稳、扎实且富于内在逻辑,显示出其深厚的摄影记录功力。”这是作为评委之一的黄文对黄利平的摄影作品给出的中肯描述,也代表着当前纪实摄影的方向。

扑下身子、融入情感的拍摄,才最能打动人。这些年,黄利平一直在这样做,感动着自己,更感动着观者。

永远走不够的黄河滩区

黄利平有一双很舒适的马丁靴,用他的话说,皮子软、底子软,适合穿着回乡拍片。

但是,这双马丁靴是他今年冬天才上脚的,之前的若干个春夏秋冬,他脚上没有这双舒适的马丁靴,依然频繁地回家乡拍片,在他看来,穿什么样的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踏上那片最熟悉的土地,用相机拍下记忆里熟悉如今又有些陌生的村子和乡亲,相机就是他的笔,帮助他完成记录的使命。

黄利平的祖籍不是垦利。上世纪30年代因为黄河决堤受灾,他的祖父带着家人从梁山举家迁到黄河滩区。他童年的记忆里,最深刻的依然是泥土、牛羊、树木、水沟,还有亲切温暖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娘、舅舅、姨妈。

那是一段专属于童年的温馨记忆,与大多数人一样,黄利平希望这样的记忆永远鲜活地存在于滩区故乡,存在于记忆深处。他用镜头为家乡书写栩栩如生的传记——— 他认为,这是一个摄影师责无旁贷的时代担当!

于是,从1998年起,黄利平的每个周末就长在了当时的垦利县下镇乡,他尝试着用统一的摄影语言表现记忆里最熟悉的村庄和乡亲,用了三年的时间,他完成了摄影作品《黄河滩区》的拍摄,2000年,摄影作品集《黄河滩区》出版,他用唯美的黑白影像完成了对故乡的深沉诉说。

本想就这样,让故乡活在他已经记录下的影像里,活在最朴实的土地上,但是,时代的发展不容许。

2012年9月,黄利平听说老家黄河滩区的十几个村庄要拆迁,统一盖楼房规划新型农民社区,现在的样貌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永远消失。他再次收拾相机,寻访上世纪末他曾拍摄的故乡,当时的下镇乡已经成为如今的永安镇,广袤滩区拔地而起的高楼让故乡的面貌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了。

必须要拍下即将消失的村庄,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一个跨世纪的故乡——— 支撑这样想法的,依然是责任!

如何把在新世纪拍下的故乡与上世纪拍出的故乡在保持基本统一摄影语言的基础上而有所不同,是黄利平苦心思量的事情。经过慎重的思量,他在形式与内容的权衡中,还是选择了影像本身,他想通过一种朴实、安静、温和、诗性的影像语言,更有力地呈现故乡。

他一次次回到故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拍下了万余张照片。

这是一次纪念,也是一次献礼!黄利平用影像留下了乡情,留住了乡愁,不仅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也给时代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影像文本。

用影像“影响”时代和未来

早在14年前,东营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中国摄影的史册上。

那一次,是在2001年8月18日,是因为由黄利平牵头发起的“东营一品国际摄影节”在黄河口、在国内外摄影界惊艳的目光中揭幕,这是中国诞生的第一个民间国际摄影节,从此开启了中国摄影节的一个崭新时代。800多位世界顶尖的文化学者、艺术家、摄影家云集东营。国际先进的摄影理念一下子涌入黄河口,让国内的摄影师透过东营这扇年轻的窗口,汲取和迸发摄影灵感。

一个月之后,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落户山西。

黄利平的前瞻性专业眼光,就在于此。如果说东营一品国际摄影节是为本土和中国的摄影师引进了国际前沿的摄影理念,那么2007年9月16日,黄利平带领东营十位本土摄影师的作品集体亮相平遥国际摄影展,则是一次重磅出击。

十位本土摄影师的展览名为《真实与超真实》,由著名摄影评论家刘树勇策展。这十位摄影师是经过东营一品国际摄影节之后,迅速成长起来的东营摄影群体的骨干力量。由此,摄影作为一个传播能力非常强的现代传播工具,已经不仅仅存限于一个艺术品的范畴,而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工具,借由东营人的镜头,将东营的人文地理、民风民俗、城市建设,非常直观地进行了传播。

从那以后,东营的文化里面有了一个很重要的支脉——— 摄影,以黄利平为旗手和推手的东营摄影族群成为推介东营这座城市的强大力量。

黄利平性情温和,做事却讲究专业,他习惯于寻找最高端的平台,做最专业的事情。

2014年10月16日,黄利平将36位本土摄影家的297张巨幅摄影作品竖在了繁华的中国第一街——— 王府井大街,向人们展示摄影家们用镜头捕捉到的湿地之水、湿地之翼,展现无与伦比的湿地之彩,立体呈现湿地之乡的原生态美景,诠释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的自然样貌和人文情怀。

这个摄影展的名字叫“黄河口·大湿地”,这是黄河口湿地以最原生态的唯美状态在世人面前亮相,300万观者通过那一幅幅照片,迅速记住了黄河入海口,认识了东营。

东营就这样被摄影艺术的灵光笼罩,又一次走上国际推介的圣坛。

2014年冬,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内的留鸟和候鸟们在这个鸟类的国际机场来来往往,它们或许不知道,黄利平正带领着不少工人在黄河入海口景区游客集散中心25000平方米的大湿地艺术中心奔忙穿梭,这是黄利平安在东营的灵魂栖息地,也是他钟情的摄影艺术的圣殿。待春暖花开,装饰一新的收藏馆将分别为国内甚至国际顶尖级摄影艺术大师举办摄影展览,主题展览馆将挂满黄河口湿地的旖旎风光,或许在不久,一个个国际大师工作坊也将在这里落户。

2014年,是黄利平最累的一年,也是取得成就最大的一年。12月16日,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浙江省桐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上,黄利平凭作品《黄河故乡》捧回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典藏作品大奖;新年伊始,他又抱来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奖杯。而目前已经在筹划实施的工作,除了泉城广场、新世纪广场的《黄河口·大湿地》摄影展,还有刚刚排完清样的《滩区·故乡》画册。

今后,他仍然会饱蘸情感拍摄更多的典藏作品,用照相机完成最朴实本真的生命体验,用影像影响着时代和未来。 (记者 李静)

◆链接

中国摄影金像奖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摄影艺术最高奖项。金像奖与中国电影金鸡奖、电视金鹰奖、戏剧梅花奖等项并列是中国文学艺术界12个艺术门类最高奖项之一,不仅在艺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新闻推荐

垦利县食药局开展节前食品专项整治活动

元旦期间,垦利县食药局开展节前食品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提升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第一,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向广大群众详细宣传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制假、售假等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公开12331举报电话,...

垦利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垦利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