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智慧教育,在学分评价中闪耀光彩——— 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智慧教育实践纪略

黄河口晚刊 2013-09-11 17:05 大字
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门厅的墙壁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 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推动、影响。该校践行智慧教育,以学分评价为依托,期待用适合的课程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主动性,调动儿童进入自我期待、自我评价、自创机会、自主成长的积极生命状态。

2012年,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节日课程、阶梯阅读课程、情智选修课程、仪式课程、社团课程等校本课程达到 60多种。他们将学分评价引入智慧课程体系中,借助学分创造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智慧教育。

学分评价,激励儿童深度卷入课程

长期行政班的管理方式固化了人的思维,学校往往习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比赛活动。或全体参加,或精选部分学生参加。前者要求所有孩子朝向一个标准,后者让多数孩子变成观众。在这种体制下,教师为追求班级整体利益,以比赛结果作为最终追求目的,忽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各种课程活动中仅仅是参加,多数学生没有获得能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具体角色,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分工等环节中去。

当代名师李希贵曾说,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当课程成为学校的产品,教育就成为服务业,学校应把学生当做服务的对象,让课程服务于孩子的成长。因此,不能将课程硬塞给孩子,而应该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认识课程、喜欢课程、享受课程。于是,学校逐步减少班级为单位,教师为主导,硬性规定内容的各种竞赛活动。关注学生自主参与度,用学分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校各种课程都采取了“底线+榜样”的管理模式,设置优秀学分和参与学分。通过学校广播、海报、班级主题队会等形式让孩子获取活动信息。每种课程都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孩子参与的机会,因为课程的自主和适合性,学生带着强烈的责任意识深度参与各种课程活动的实施中。

学分评价,促成儿童智慧成长“十素质课程”的诞生

面对60多种校本课程,每一项都进行单独认证,这样让课程的实施变得繁杂零散。课程的深度发展急需简单、有效且生动的评价以及内涵丰富、形式简约的课程体系。

2013年,该校进行了课程整合,将课程整合成三大板块:特色课程(“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情智选修课程),“每月一事”习惯课程和智育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指向“秀外慧中”的学生培养目标。

根据学生培养目标提取十种儿童成长必备的关键素质:遵守秩序、担当责任;敢于创新;坚强乐观;心有梦想、行有坚持;朝向卓越;诚实守信;热爱阅读;阳光自信;付出与传递爱;学会交往,善待朋友。学生的素质培养应该有所依托,无疑,丰富、适宜、有生活气息的课程成为儿童成长的土壤。每月围绕一种素质培养开展活动,每一个月的名字,用一本书的主人公来命名。而主人公身上最闪亮的东西恰恰是儿童成长所需的某种关键素质。每月都从一个集会故事开始,让孩子看到清晰的成长目标。这样,从不同科室出发的校本课程复合在一起,简化了课程实施过程,增强了课程的目的性、系统性、趣味性。每月集中进行的学分评价,加强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果说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过去的课程是美丽的七色光,今天,所有课程汇成一道彩虹,为儿童成长铺就一条彩色的智慧成长之路!

学分评价,唤醒儿童生命成长的主动性

学生评价包括学生学业以及道德行为、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往,是老师制定好标准,而后按照这个“尺子”给予学生优秀、良好等不同的等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形同虚设,因此,无论在日常行为习惯还是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评价体系之中。

基于这种现实,该校把评价权力下放,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试着从孩子角度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评价标准。这样,评价的尺子从教师手里传递给学生。

除了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参与外,在选择评价的等级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最终确定自己是否能够申请相应学分。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现在,每月一次的学分集中认定时间成为学生的期盼,他们期待着班主任或者科任老师将鲜艳的红章卡在自己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分评价手册》中。学生在这种过程性评价里,感受到个体的点滴进步!因为适合的评价给予了他们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了更多自信成长的机会!

学分评价,

让教师在智慧课程开发中成长起来

在学分制实施中,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已经习惯分数评价或者等级评价的老师,面对这种学生真正参与课程评价的方式,突然发现将适合的课程评价标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明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课程评价标准应该从哪里来?首先,他们再次研读各科《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标准,科学确定相关校本课程的评价依据;其次,了解学生在课程成长中需要的情感、态度、习惯等相关必备要素。再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评价标准分为三级,以适应学生阶段性发展规律。这样,晨诵、写字、口算、朗诵、实验技能等课程评价标准确定得更为适合学生。

教师的课程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课程是为学生服务,就必须贴近学生、适合学生;课程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第一的意识渐渐建立起来。对课程的评价由原来只关注学生最终分数,转向关注涵盖学生习惯、情感等方面的其他因素。

在学分制评价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各类课程评价标准的进一步明确也推动学校课程的科学、系统开发。

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课程,适合的课程需要适合的评价。而适合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走进课程活动的不同门槛。学分制评价以它的自主性、及时性、适合性,会不断激励着学生主动走向学校丰富的课程和活动,引领学生从“接受教育”走向“自我教育”。(记者 陈同磊 见习记者 王晓莉) 

新闻推荐

企业职工张月玲:国庆加班,在充实中度过

对许多人而言,国庆七天假期不仅可以放下工作充分享受假期,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外出游玩放松。然而对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张月玲而言,她的整个假期都是在工作和忙碌中度过。谈到自己的加班,小张表达...

垦利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垦利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