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尊老爱幼,七旬老夫妻做表率

黄三角早报 2016-10-21 00:00 大字
高士亮和王桂珍形影不离。本报记者魏菲摄每天晚上的新世纪广场,人头攒动,大家在这里跳舞、健身、唠嗑……这是附近居住的市民最喜欢的一个公共场所。高士亮和王桂珍夫妇就是新世纪广场雷打不动的常客,这对老夫妻七十岁的年龄,身体硬朗,这得益于热衷参加各种文娱活动。用高士亮的话说,“我俩每天都太忙了,那么多事情可以做,根本没时间去生病。”四十八年恩爱如初,让小区内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七旬老夫妻

一天到晚“连轴转”

家住府左华苑的高士亮和王桂珍夫妇俩的生活是很忙碌的,从早晨起来,去帮儿子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在地里种菜、喂鸡、干农活,下午则是文娱活动时间,找老牌友们一起打牌,晚上去广场跳舞。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碌却又很规律,“工作”和休闲仍然分得很明确。

“我们两口子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去儿子承包的土地上帮他干点活儿,种菜园,还养了几只鸡,不知不觉,忙忙碌碌,就到了一中午。”高士亮告诉记者,虽然上午很忙碌,但是到了下午,夫妻俩就随意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天下午去金水北区与老哥们儿们,一起打牌。“我们在金水北区住了很多年,虽然现在搬家到府左华苑,但每天还是习惯骑着自行车去那边找老牌友。”高士亮笑呵呵地说。

到了晚上六点半,老两口又结伴去广场跳舞,“以前我还是老年艺术团的副团长呢!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我们两口子都喜欢这个,每天晚上肯定是雷打不动的去广场上与大家一起跳舞。”提起自己丰富的业余生活,高士亮自豪地告诉记者。老两口忙碌有忙碌的好处,“现在家里连感冒药都不准备,身体基本没毛病,我俩这么忙,哪有时间生病?”高士亮说保持身体健康的秘诀,“多活动、多锻炼、多喝水,再就是生活规律。不管再忙,晚上九点半之前一定睡觉。”

最让人羡慕的还是夫妻俩的感情,不论干什么,老两口都是形影不离,不论去哪里活动都一起,逢上艺术团演出,夫妻俩高士亮打鼓,王桂珍就扛旗。夫妻俩的感情,让老朋友们给他俩起了一个“老鸳鸯”的雅号。

为了孩子搬迁几次

家人相处和谐

妻子王桂珍比高士亮小一岁,当初两人相亲见了一面就相中了对方。从结婚到现在已经相扶相携走过了48年。提到自己的家庭,王桂珍认为,孝顺老人,体恤孩子。做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

老两口以前在广饶县当教师,为了帮着照看孙女,退休之后先后来到东营,跟着儿子住在西城。“现在基本上不回老家了,小女儿还在广饶,但隔三差五就往东营跑。”后来为了孙女上学方便,老两口选择来东城,住进了金水小区。“现在孩子们看我们年纪大了,爬楼不太方便,又在府左华苑买了房子,坐电梯上上下下很省劲儿。”

提到当年的艰苦岁月,王桂珍说,虽然日子艰难,但没亏待了老人,也没给孩子落下什么。那时候,电还没有在农村普及,王桂珍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在煤油灯下为公婆做衣服。老婆婆爱吃糖,两人从不多的工资里挤出钱买,称上几斤冰糖装在罐头瓶子里,老人馋了就抓着吃。“有糖吃,老太太就很满足。”“晚上没法早睡觉,早上还得早起床。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规律的生活,但是只有有了那段时间的经历,我们才更加珍惜现在的晚年幸福生活。”王桂珍说,老婆婆十个很能吃苦的人,自己像半个闺女一样对待婆婆无微不至,现在儿媳妇与她的关系也是很融洽。

老两口照顾老人没得说,对待下一代也是以身示范,高士亮兄弟四个,其他三兄弟去世得早,后辈们结婚等人生大事,老两口就给整个大家庭当起了家长。老两口对待侄子侄女们比自己孩子都亲。也正是这种示范作用,现在老两口受到晚辈们的尊敬,高士亮指着客厅墙上挂的一幅十字绣,上面有一个大大的寿字,他说,这是三哥的闺女亲手绣来送给他俩的。

新闻推荐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要做志愿者”

本报11月1日讯(记者王晓云)几天前,董朝阳向广饶县红十字会递交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申请。“妻子患上癌症后,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无以为报,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社会...

广饶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饶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