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树立抓项目意识营造抓发展氛围——东营市经济运行综述之一

东营日报 2016-09-09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成

大项目、好项目是支撑区域发展的坚实载体,是调结构的有力抓手。尤其在当下经济下行和油价下降的形势下,东营市面临城市转型和经济升级的双重考验,在优化存量的同时增加优质增量,加快项目建设推动经济转调,这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东营市牢牢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实施项目建设,力争早竣工早发挥效益。市发改委调度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东营市77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9亿元,已开工项目52个,项目开工率67.5%。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7月13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正式印发公布,国家“八纵”高速铁路通道中前“两纵”沿海通道、京沪通道贯通东营市,东营市成为国家高铁主通道的重要节点。通道贯通后,东营市可实现与周边大城市北京1.5小时交通圈,青岛、济南、天津1小时交通圈,烟台2小时交通圈,上海4小时交通圈。

作为全省交通网络布局中的地理终端,建设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既是突破城市发展瓶颈的需要,更是老百姓的期盼。今年以来,东营市重点调度,强力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东营港投资62亿元的疏港铁路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核准,北防波堤工程全面建成,10万吨航道及单点过驳工程加快推进。广利港港区航道和通用码头一期工程建设获得省发改委批复,主体工程全面开工。黄大铁路、济东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

作为全国第44个综合保税区,东营市高度重视东营综合保税区的建设运行,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引擎。自2015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东营综合保税区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用地审批、土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实现了“七通一平”,建成了符合验收标准的配套设施。7月20日,东营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通过省联合预验收组预验收,标志着东营综合保税区封关运作条件已基本具备。

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硬环境,软环境也是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的关键。2016年到2018年,东营市深入实施三年增绿计划,计划集中三年时间,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建成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绿色生态风貌。截至6月底,共流转土地9.5万亩,新增造林13.5万亩,植树近1500万株,累计投资8.5亿元,完成年初造林计划的101.4%,在全市打响一场全民植树造林攻坚战。

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主动服务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东营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了发展的后劲,为加快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在仙河澳亚牧场,远远就看到一排排整齐的牛棚,方圆1公里的牧场,存栏超过1万头奶牛。自2011年至今,河口区总投资15亿元的澳亚三大奶牛牧场项目、总投资16.48亿元的正邦生猪养殖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黄河方舟全产业链项目等十几个大项目相继落地,总计引进项目投资超过60亿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河口区迅速完成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

作为纯畜牧业养殖项目,对当地财政税收贡献不大,还大量占用土地资源。“河口区敢一口气引入总投资60亿的十几个大项目,看中的是投资方正在筹划的深加工项目。澳亚乳业高端乳制品加工项目、澳源牛业进口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列入2016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必将对全区农业转型产生巨大带动作用”。河口区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河口畜牧业项目将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环保标准,加快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

在胜坨镇东辰集团石化分公司,记者看到,芳烃联合装置升级改造项目各装置已基本完成建设,近期将陆续完成装置开工,实现项目投产运行。“要在我们优势产业链上做好转型升级文章,通过这次升级改造,使产品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产业新突破。”东辰控股集团石化分公司负责人说道。胜坨镇作为全市重点工业大镇,近年来企业对项目上马信心不足,新上项目的建设速度放缓,也成为全市镇域经济中的普遍问题。“个别企业经营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前经济形势把握不准,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不想转也不会转。为此,我们安排‘联企干部\’联系企业,召开银企洽谈会,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支持企业项目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确保企业的健康运行。”胜坨镇精细化工园区负责人介绍。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着严峻的经济形势,东营市着力推动经济转调,既注重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又重视发展壮大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型的成效正在逐渐见效,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不断创新开拓事业

凝聚担当进取的强大干劲

为使一家北京的大型企业落户广饶滨海新区,新区招商局登门拜访了20多次,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把项目争取到了新区。一天下午,企业董事长想就具体细节在北京见一面,局长尹兆栋带着招商团队就出发了,到了北京已经深夜,第二天早上准时到达约定地点。“企业最终决定落户新区,为了这一天,我们吃点苦受点累,真的不算什么。”尹兆栋说。

走在现在的滨海新区,到处是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加快发展的生动画面。没有人会想到,2011年以前,这里就是一片盐碱地。新区开发建设启动以来,各项工作都是从无到有,要喝水就要通水,要照明就要通电,广大的干部职工吃住在新区、工作在一线,5年时间已经发展为一个新兴工业园区,成为广饶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工作是辛苦的,事业是甜蜜的。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里或许没有舒适的环境,但不缺少对群众、对企业的无限深情和对事业的担当忠诚。”在采访中,新区负责人介绍说,正因为每个新区创业者有这种精气神,才凝聚起“真抓实干、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滨海精神,锻造出一支干事创业的钢铁队伍。

多年前,印尼的潜油电泵电缆市场一直由美国两家公司垄断,其他国家无法打入市场。2006年,万达电缆与印度尼西亚一家公司在印尼本土投资建设了万达珍宝电缆,改写了40多年来印尼国内依靠进口的历史。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深入,万达石化与荷兰皇家壳牌、英国石油公司实现深度合作,万达橡胶与印度博拉合作的全钢胎项目,与美国合作的STR项目正在洽谈中,真正实现了国际市场的多点布局。

1988年,胜坨安装公司成立,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个小公司30年后成为总资产600多亿元、13000多名员工的中国万达集团。“2008年经济危机,许多企业感觉日子还可以,没有及时进行调整,现在许多企业都陷入了经营困难。我们提前进行项目布局,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当前企业运行比较健康,后劲很足。”在采访中,集团负责人表示,“永远创业,永不守业”,成为企业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企业在历次危机困境中转危为安并发展壮大的原因。

从建市初的山东“北大荒”到现在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创业者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创业史。从单一依靠石油工业到13家中国企业500强、20家山东百强企业,东营的发展是一部企业家创新发展、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发展到现在,担当作为的精神依然是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一东营精神和东营力量必将激励全市上下克服面临的困难,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新闻推荐

丁庄镇民生工程架起连心桥

广饶讯今年以来,广饶县丁庄镇牢固树立“民生为大、民生为先”的理念,着力抓好环境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个个民生工程架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生活环境日...

广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饶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