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堰:穿越市井烟尘(五)

德阳晚报 2019-11-11 17:11 大字

梨儿园,昔日在穿城堰旁边留影的一对情侣,如今已年逾花甲。高善翔供图

□高建平

高建平,祖籍山西临县,1957年2月生。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集《最后的使命》,散文集《一抔风土》。

话说回来,穿城堰的右岸,紧接的是一大片公馆、三合院、四合院、杂院。堰河上相距三步就建有两座小桥,皆石条砌成,长不过二十步,宽不过板车通过——这便是梨儿园中有名的一景:“三步两洞桥”。处在“三步两洞桥”上游的堰河水中间有一处冲积而成凸起的地面,且上面有口不太深的水井,井上盖着木结构的亭子,用于避雨遮荫——这又是梨儿园中有名的一景:“两河夹一井”。堰河两岸,长满了粗壮的皂角、桤木、水冬瓜树,且枝干相连,冠如华盖。白天,阳光透过叶隙扯起数十道的光线插入河面,清冽的堰河水中梭草依依,鱼虾成群;入夜,月色倒映,满河粼光,袅袅的炊烟升起来,一股股柏桠燃烧出的清香四处游动。到了每天早晨,是人们纷纷下到桥两端的码头上挑水回家的时候。

民国时期的县城,公用的水井只有九眼,即东城隍庙井、陕西馆井;南火神庙井、福建馆井、水井巷井;西街古井、灵应宫井;北关帝庙井、衙署前井。井深十余米,绞桶汲水的人排成长龙,很多人懒得排队就直接饮用穿城堰的水。但是,县城曾经就闹过一次水荒,流传着一个故事:民国25年(1936年)夏,天旱地干,偏偏军阀间又爆发了战事,攻城掠池的军队一夜之间就兵临德阳城下。县城守军急忙关闭了城门,依靠碉堡和城墙固守。攻城的军队久攻不下,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扎断穿城堰,垒起土堤把水直接决归到绵远河。本来,城里的井水就不敷驻军汲取了,这一来,引起满城恐慌,一桶水竟然可以换取一块银元。百姓的吃水成了大问题,时任陈姓知事便下令凿井,在育婴局、元帅庙、崇果寺、米市坝架起井架,居民们提着撮箕筲箕锄头扁担都参加进来;到了晚上,一个个又把平素舍不得使用的菜油灯点亮供打井照明。

在梨儿园居住的老人们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因为穿城堰断了流,依靠堰河水渗进的“两河夹一井”也全然枯竭。大人们再渴也不喝水,水留给了小的,实在哭闹得厉害了,用筷子沾一点水喂……

县城的居民珍惜穿城堰,更珍惜穿城堰的水。偌大的一个梨儿园,尽管有“两河夹一井”,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在穿城堰中挑水吃。官修的民国版和1983年版的《德阳县志》记载得很清楚:“穿城堰河一道,由北而东而南,居民饮河水者甚多。”“黄胶堰自县城西北角注入市区,流往南郊。长1892米,宽7米的穿城堰供市民汲取饮用”。

我在梨儿园中采访,老人们告诉我,不仅在梨儿园,在穿城堰流经的所有地方,大家都恪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住在穿城堰上游的想到中游的,中游的再想到下游的,早晨九点前绝不在穿城堰里洗衣淘菜,更不要说涮屎罐和倒尿桶了。

经过一夜流淌、沉淀,穿城堰又以一河清亮呈现在县城居民的面前。

新闻推荐

园区“百日开工速度”经验将在全市推广

本报讯(记者伍玲通讯员陈星)记者近日从市经信局获悉,德阳经开区推行的签约落地投资项目“百日开工速度”经验进一步优化了园...

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