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钟斌国土面积第一人口总量第二六安在全省个市中是

池州日报 2010-04-21 01:00 大字

□ 记者 钟斌

国土面积第一,人口总量第二,六安在全省17个市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市。

铁矿储量名列全国第五、华东第一,六安在安徽省是个无可争议的资源富市。

然而,六安却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所辖5个县、3个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在中国社科院等机构日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六安“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率竞争力”两项排名都在全省垫底。

在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时,六安人又将怎样突破?

“六安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时候,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不折腾、不争论,埋头苦干三到五年,就一定能走到全省一流城市的行列里面。我们有这样的潜力,也有这样的信心。”六安市市长张韶春的回答给六安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站上新的起跑线

1月21日,这是所有六安人都值得兴奋和铭记的日子。

“挤进皖江城市带,六安终于在一个新机遇到来之际,与其他兄弟城市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市长张韶春在媒体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和激动。舒城和金安两县区的进入,为六安发展在政策层面上取得了突破,这两个进入皖江城市带的“楔子”,将为其他县区提供可供比照和借鉴的发展思路,带动和促进整个六安的发展。

“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就是要把想干的、能干的赶紧抓起来、推动起来,把中央的刺激政策转化为支撑六安加快发展的实际支撑。”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据介绍,早在今年2月上旬,六安就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制定工作。

“通过5-6年的发展,把六安建设成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鄂豫皖边际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六安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安徽省第一方阵。”4月1日,在六安采访期间,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李守富这样告诉记者。

为了尽快实现这跨越式发展目标,他们绘制了详细、具体的发展蓝图。

———产业承接取得实效。到2015年,以合六工业走廊为主轴,以新桥国际产业园和舒三工业集聚区为支撑,辐射全市的经济布局基本形成。争取到2015年,累计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资金突破1500亿元,其中金安区、舒城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突破700亿元。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争取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其中金安区、舒城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提高到35%左右。

———产业结构较快提升。争取到2015年,全市三产结构调整为15:50:35左右。

立足优势迎承接

跻身皖江城市带,站在同一起跑线,但发展关键还在于自身基础,要有条件并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六安到底具有哪些承接优势?

提到六安市的承接优势,李守富的话立刻多了起来。

“六安是资源富市、农业大市、旅游新市,在推进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具备的优势,除了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以外,池州市还有四个独特的产业承接优势。”

一、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目前全省只有合肥和六安开通了动车组,宁西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穿越全境,312、206、105国道和宁西高速、合武高速、商景高速纵横全市,距正在建设的合肥新桥机场仅30分钟车程,位于合肥半小时经济圈、南京和武汉1.5小时经济圈、上海4小时经济圈内,被交通部确定为国家陆路交通枢纽城市。

二、土地资源异常丰富。六安国土面积全省第一,合肥与六安交接地600多平方公里为江淮分水岭地区,丘岗地多,经济和生态效益差,土地开发成本低,作为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潜力大,为合肥六安两市联手打造“合六工业集中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六安已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钢铁、机电与家电、轻纺、能源、建材等主导产业,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819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26家,涌现出了江汽齿轮、大昌矿业、长江精工、华源纺织等一批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骨干企业,为六安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按照六安市地表水和大气环境容量核定结果,全市化学需氧量的环境容量为10.7万吨/年,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为11万吨/年,但六安2008年度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仅为3.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8万吨,还有较大排放空间。

优化环境求突破

承接不一定能“接”,机遇不一定有“遇”。

“我们必须以积极有为的姿态,拿出务实高效的措施,主动作为,从而拓展更大空间,实现更大发展。”在机遇面前,六安决策者毫不含糊。经过深思熟悉后,他们决定围绕“细、全、活、好、优”做文章。

做“细”承接方案。围绕规划的“四大战略定位”,着眼于发挥六安区位、资源、劳动力、生态环境等组合优势,结合合肥经济圈建设,找准位置,加快编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项规划,确定远景目标,分解年度任务,一步一步地加以推进。

做“全”配套政策。按照建设先行区、试验区的理念,研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形成政策优势。大力培育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信息咨询、技术交易、金融保险、仓储物流等服务业,强化产业发展的中间服务。

做“活”招商引资。根据自身的产业布局和条件,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商引商、以企引企,大招商,招大商。积极促进产业的战略重组和自身裂变,引导市域企业靠大联大,借船出海。

做“好”园区建设。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吸引长三角地区大企业、大公司到省级开发园区建设专业园区;利用六安土地资源优势,采取“飞地”的形式办园区,实现借力招商、共同发展。

做“优”承接环境。继续在亲商、安商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行政服务方式,改革行政审批方式,推进行政提速提效。壮大各类担保机构资本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融资服务。

青山绿水红土地,淳风古韵绣乾坤。我们有理由期待,“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务实创新,敢于争先”的六安人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潮中,能舞动皖江城市“带”,借力“皖江”扬帆远航。

新闻推荐

记者胡凯市政府召开池州市首届创新金融产品

本报讯(记者胡凯)4月28日,市政府召开池州市首届创新金融产品推介会,贯彻落实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展示全市金融竞赛成果,推介创新金融产品。市长方西屏出席推介会...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