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他们,筑起不平凡的防线…… 守护人间烟火 防疫一线,他们“为爱而战”
■ 近期,全球疫情持续暴发、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当前,又逢春节临近,人员流动将会增加。成都没有本土疫情发生,但依然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为了守护这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的安全,即使是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中,他们依然行动在最前线。
■ 锦江区汇泉路社区副书记刘博,加班已成常态,有时连续几个星期,回家只能看到熟睡的孩子;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姚秀芝每天要固定“打卡五张照片”,以检查各项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年来,院感部部长郭华能睡够、睡得安稳的夜晚屈指可数,高强度工作之下,郭华每天的平均休息时间仅四五个小时。
■ 从医生护士到社区干部,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四轮疫情过后,因为他们,成都依然静好、平安。
社区
不仅要严格执行抗疫政策 还得守护“人间烟火”
每次本土疫情发生或长假来临,刘博就仿佛回到了“军旅时代”。对他来说,抗击新冠病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时”,半夜回家,又天不见亮起床,成为一种常态。因此,有时候连续几个星期,他只能看到熟睡的孩子。
“爸爸,你怎么不陪我呀?”
也许是当过兵的原因,刘博不太喜欢绕圈子,习惯“有什么说什么”,就连哄哄孩子都不会。他只会告诉孩子,这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人员摸排、流调溯源、境外来(返)蓉人员接送,每一项都离不开他。
“爸爸,你怎么一直玩手机?你跟手机过吧!”
刘博就直接把手机屏幕给孩子看——他的微信通讯录里,加了1000多个居民好友,防疫的问题、日常生活的大小事,很多人都习惯问他。一边看,他一边告诉孩子:“爸爸不能不回答,要有礼貌。”及时回应居民的需求,并用一种温情的方式为居民办实事,实实在在地扎在了刘博和他的同事们的心里。
尤其是抗击疫情的时候,他们必须这样。一方面是要严格执行的防疫政策,一方面是社区生活的烟火,作为基层社区干部,他们必须用耐心和温情来找到其中的平衡。
“有时候,个别居民会对居家隔离不理解,我们只能耐心地解释。另外,我们还会给每个居家隔离期满的居民送鲜花。”
1月16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来到汇泉路社区,刘博正拿着一叠A4纸,赶往一个居民小区。“这是写给居民的一封信,祝大家新春快乐,也告诉大家要注意防疫,做好个人防护。”刘博一家一家地敲门,将信送到居民手中。
送完信,刘博又来到物业中心,他看到工作人员小杨穿好防护服,背上消毒用的喷雾器,就与他一起去小区各处做消杀。“一天做4次消杀,一次大概要做1个小时,主要针对居民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比如大门口、电梯、儿童游乐设施等。”小杨说。随后,刘博又到门卫处巡查来访登记情况和健康码扫码情况。
春节来临,许多远方的游子回到社区,新的一轮人员摸排已经开始,接下来的时间,他和同事们又要进入“战时”状态,守护汇泉路社区5000多人的安全。
疾控
一张张行军床放在办公室内 最多一个月加班332小时
每当病例出现,疾控人员就像120救护车一样奔赴现场,在车上就着手流调工作。紧接着,相关场所的消杀、密接人员的管理、风险小区的管控、病毒样本的检测等等,都离不开他们的身影,不论昼夜。而平时的常态化防控工作中,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能也超出大多数人。
成都高新区疾控中心,办公楼2楼,一张张行军床,排列在大大小小的办公室内。疾控工作人员高蓓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为了尽快锁定病例的活动轨迹,一天要打100多个流调电话,直到凌晨5点,要靠润喉片撑着,通话记录一翻见不到底。虽然办公室有行军床,但有一次高蓓还没顾得上去躺下,就瘫在地上睡着了。
常态化防控工作时,她要在全区各处督查。在当地一个隔离酒店,公共区域的三百多个监控录像,她要一一过目;半污染区和缓冲区,她要亲自去走一走;还要走到草丛中采集废水样本。“上次在这里遇到条蛇!”采着样,她抬头对记者说。
高蓓计算过她的加班时间,最多的一个月,加班332个小时。她多么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这样就能多陪陪孩子了。
医院
一个个院感医务人员 就像一个个防控“守门员”
“发热患者专用通道”、“黄码人员核酸检测点”、“绿码人员核酸检测点”,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眼望去,可以看到3个不同的区域。去年11月的疫情过后,成都始终平安,因此前两个区域显得十分安静,只有绿码的区域排起长队。
入口处扫码测温、询问近期活动轨迹、查看行程码、筛查有发热症状的病人及时送至发热门诊、现场采样、标本送检……核酸检测点位上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重复多少次这样的工作流程已经数不清了,4人或5人一组的工作团队,4小时换一次班,24小时轮班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医院专门成立了核酸检测工作点,我们19个人就是一个团队,负责24小时的核酸检测任务,每隔一小时就会有专人将核酸检测标本送检,一天大概采集5000份样本。”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核酸检测点位上,护士姚秀芝告诉记者。
姚秀芝来自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即“院感科”,于大众而言陌生又遥远,但却是医院确保医疗安全的一道坚实的防线。
姚秀芝有着11年的专业历练,先后在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儿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她不仅是一名临床护士,还是院内的感控护士。疫情发生后,院感防控则成了重中之重。
凭借多年来在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经验,并经历了多次系统严格的防护培训,她每天要监督和指导工作人员正确穿脱防护用品、监测手卫生,排查感控隐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拍照汇报医疗废物。
打开姚秀芝的手机相册,全是她需要在工作群里每天“打卡”的项目——“五张照片”,负责医疗废物转运的工人是否穿戴整齐,打包好的废弃物,称重量、打印条码及工人是否走在指定的转运路线上……11月的疫情中,她一连9天没有回过家。
从白天到黑夜,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部部长郭华要在各个科室“查漏补缺”,到每个点位“添砖加瓦”,帮不同的部门“牵线搭桥”,还会收到来自全市同行的咨询。每天百余个各类问题,让她的两部手机就没停过,“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和建议,能帮助各个有需要的单位织牢疫情防控网。”
一年来,郭华能睡够、睡得安稳的夜晚屈指可数,高强度的工作之下,郭华每天的平均休息时间仅四五个小时。
早在2020年1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党支部书记、科长杨磊,就主动取消休假,打消回重庆老家的念头,决定在岗位上“拼了”。在该院,院感科还承担着可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数据收集报告、传染病报告、协调协助辖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追踪、协助病例转运、指导清洁消毒和医疗废物处置、指导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工作。
11月的疫情来临时,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进入紧急状态,杨磊在医院熬了4个通宵。从杨磊的通话记录里就能看出,凌晨1点、凌晨2点、凌晨3点……每隔半小时至一小时都有工作电话找他,睡不安稳的夜晚却换来了工作对接的顺利。连续几日,数量激增的群众到院进行核酸检测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日常诊疗工作也平稳运行。
在制度完善的背后,还需人来坚守。一个个院感医务人员,就像一个个医院的防控“守门员”。
红星新闻记者 王拓 实习生 蒲婉莹
新闻推荐
成都高新区:将制定“金熊猫”人才新政 设立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作为中西部地区人才密度最高、人才吸引力最强、人才活力最优的区域之一,成都高新区下一步如何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成都高新区...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