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努力开创成都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
紧接01版 注重整体开发,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目标任务,抓好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非遗以及乡村振兴、教育卫生健康体育和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人才体系。
施小琳强调,平台是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要深化政校院企联动合作,抢抓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等战略机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和科技前沿方向,加快建设一批战略科技创新、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以及科技服务中介和孵化转化平台,推动实现各类平台共通共建共享,相互成就、互利共赢,不断增强成都对于人才的凝聚力承载力。
施小琳强调,要以放权授权赋能为牵引,加快构建一套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管理、激励和评价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授权赋能,加强与高校院所、重点企业人才项目的统筹衔接,赋予重点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人才推荐自主权,建立完善相应人才定向支持机制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管理部门授权落地落实、用人单位尽责尽力。坚持松绑减负,深化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改革,探索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以产权激励创新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调动人才积极性。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潜心工作、创新的评价体系,用良好的政策制度体系推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施小琳强调,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规律特点,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动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实施“产业链人才开源计划”,加快集聚一批细分赛道和前沿领域的专业人才。畅通海外引才渠道,开展常态化海外引才活动,集聚用好国际高端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主阵地和企业培养人才主战场作用,鼓励在蓉高校围绕成都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青年人才。引导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人才计划,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舒心舒适的宜居环境,提供精准精细的公共服务,强化适度超前的政策支撑,做优人才价值生态,让各类人才在蓉便利执业、安心创业。
施小琳强调,要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各级党委(党组)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局工作中谋划推进,构建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要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加快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营造保护创新创造的良好生态。要讲好人才故事、弘扬人才文化,让尊重人才、创新创造、开放包容在蓉城大地蔚然成风。
有关市领导,各区(市)县负责同志,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两院院士,高层次人才代表、企业代表、高校院所代表、媒体代表等参加会议。
新闻推荐
“蓉漂”袁庭龙和他的3次跨界来自安徽的成都创客袁庭龙。2022成都·RCEP区域经贸合作圆桌会呈现的展品。华西都市报-...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