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在印度做义工

内江日报 2014-03-16 03:30 大字

◇聂小倩文/图

2014年2月16日12时,我们从成都起飞,经转机候机,于当地时间2月17日晚8时30分(北京时间2月17日23时)抵达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开启“色彩印度文化体验”之旅。

“阿姆利则”在印度语中意为“花蜜池塘”, 它与巴基斯坦的拉合城接壤,是旁遮普邦第一大城市,也是印度锡克教总部和行政文化中心。锡克教深受伊斯兰的影响,并在印度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锡克教徒认为,神是真理,无所不在。他们反对种姓分离,提倡修行奉献、平等互助和共享,认为个人灵魂和神结合才能获得解脱。

位于阿姆利则市的阿姆利则金庙是印度锡克教最大的寺庙,迄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在湖水的映衬下,它像一朵倒放的莲花,既有印度教建筑的璀璨多姿,也有伊斯兰教建筑的庄严大气,恰好应验了锡克教的教义“兼收并蓄、博爱平等”。锡克教教义还鼓励每个信徒一生中至少用一周时间到金庙做义工,为其他信徒服务。所以,金庙里的神职人员、看门卫士、诵经的音乐家和食堂厨师、洗碗工全部都是义工。每个义工都把能为他人服务看着是一件很荣耀和快乐的事。正是这种“博爱人道、互助共享”的思想,让金庙成了超越了神灵的精神圣殿而被供奉。

傍晚,我们赤着脚,穿过长长的大理石路径,来到金庙前。皓月朗照之下,金庙显得浪漫唯美,而悠悠的诵经声飘荡在沉静的夜色中,更增添了圣地神秘的宗教氛围。当我们正被朝圣的人流夹裹着缓缓迈步走向圣堂时,前方的人突然潮水般倒灌向我们涌来。原来,唱经完毕,狂热的信徒抬着圣堂的经书出来巡游。此时,我体验到了宗教的神奇力量。

第二天上午,我们再次来到金庙,和朝圣的锡克教信徒们一起围着金庙沿湖边顺时针绕行。阳光、蓝天和明镜似的湖水将金庙衬映得端庄婀娜、仪态万方。有的信徒褪去衣裤,将身体浸泡在清冷的圣湖里,让圣水洗涤身上的尘垢,让圣殿拂去心灵的尘埃;有的信徒面对金庙俯首伏地,一边口中喃喃自语,一边不断亲吻地面;有的信徒坐在圣湖大理石台面上,面向金庙垂首低眉不语。更多的信徒在圣湖周围的白色长廊里,安安静静地或坐或躺或跪于地,他们或目光炯炯仔细端详金庙,或眼帘紧闭沉思默想,或双手合十祈祷内省。无一例外,他们的表情都十分虔诚。我看见一位少妇倚墙盘坐于地苦思冥想,眼神忧郁、迷茫。

太阳渐渐升高了,广播里响起了节奏感很强的印度斯坦音乐。花花绿绿一大群人,头上顶着大盘子、踏着音乐的节拍行走在圣湖边的大理石路面上。他们中有缠着头巾、身着长袍的男人,也有身穿纱丽、轻纱掩面的女人;有拄着拐杖、白眉毛白头发的长者,也有花样年华的豆蔻少年。但他们都步伐轻快,笑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好像是在参加盛大的Patty。

是什么力量把这些人不分民族和种姓、不分年龄和性别、不分贫富和贵贱地凝聚在一起?他们到底在做什么?经打听,才知道长廊一角在维修,这些人都是自发来此做义工送水泥的。圣湖旁,运送水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依然踏歌而行,仿佛正随着宇宙的脉搏律动,脚下的道路就是通往心灵的秘境之路。

看到这样震慑心灵的场景,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我们当即有了随鼓点起舞的冲动,向导游表达了体验义工生活的心愿。经导游协调,我们一行人来到公共食堂,和信徒义工们一起剥大蒜、摘豆角、送烤饼。信徒们清澈的眼睛里绽放出热情友善的笑容,久久荡漾在我们心底。

正午,金庙在阳光下散发出圣洁的光芒,四周白色长廊旁的菩提树拂来丝丝清凉,我感到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心中充满慈爱和安详……

新闻推荐

探索·创新—— 市中区民政局积极推行“社区+社工”管理服务模式

◇本报记者李乐3月6日至10日,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工作交流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成员单位)召开。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领导、特邀专家学者、研究基地...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我在印度做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