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土村山顶的守望 达川区桥湾镇石土村小学朱小丹老师的故事

达州日报 2020-09-19 09:54 大字

朱小丹在给学生上课。

这里,抬头低头都是土,远看近看全是山。

这里,有人放弃编制也不来,有人辞职也要走出去,而她却选择了坚守。

这里就是达川区桥湾镇石土村小学,这个人就是朱小丹老师。这所修建在山顶上的村小,昔日有学生上百人,如今已寥寥无几。7年了,她依旧坚守在山顶,她说:“想到孩子们离开是去了更好的地方,我很欣慰,选择来这里教书,我一点也不后悔。”

在山顶上的小学守望

九月的大巴山深处,群山连绵,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公路镶嵌在山体腹部,巴河从中间穿过,船鸣声、车掣声和蝉鸣一起合奏。

9月15日凌晨6点50分,记者驾车从达城出发,9点抵达达川区桥湾镇,再驶向一段小道,翻过10余个小山坡,到达了山顶。迎风飘扬的国旗跳入眼帘,这就到了达川区桥湾镇石土村小学。

“习惯就好了,况且现在条件好多了……”回忆起这几年的生活,朱小丹满是感慨。2013年,23岁的她通过公招从简阳城区来到这里教书,她没有想到条件会如此艰苦,买菜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用水得提桶到很远的地方去接,没有网络,没有娱乐设施……“来都来了,就待下来吧!”抱着这样的心态,她看着和她一起进入学校的13名老师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这里。

“我也有过思想斗争。”朱小丹坦言,学生在一天天减少,留下来的都是些没有条件走出大山的孩子,她们笑靥如花,实在舍不得离开他们。

如今,石土村小学还有24个学生、6名老师,她作为主任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负责她们的吃穿住行。“就在这里,哪里也不去了!我要在山顶守望这所小学。”朱小丹笑得十分开心。

一点也不后悔来这里

“回到家里第一件事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干什么呀……”朱小丹站在讲台上正绘声绘色地给7个学生上课,还时不时走下讲台指导学生,宽敞的教室里因为人少,时不时传出回声,但丝毫没有影响她上课的激情。

10余年前,石土村小有学生100多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已有近百名学生陆陆续续离开了石土村,到镇上或城里读书,原本挤得满满当当的教室已变得空空荡荡。“几十个学生有几十个学生的教法,几个学生有几个学生的教法。”朱小丹并没有失落,在她心里,老师的任务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如今的办学条件较之过去,有太大的改变。操场修起了篮球架、乒乓球台,教室里安装了“班班通”,网络也通到了这里,用水也变得比以前方便了。“虽然条件在改善,但想要留住老师还是很难。”达川区桥湾镇中心校副校长李中华表示,朱小丹能在这里一直坚守,跟她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山里的孩子,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分不开。

“我想看着最后一个学生毕业。”朱小丹说,“学生离开这里是去了更好的地方,我很欣慰,来到这里教书,我一点也不后悔。”

给每届毕业生送小礼物

“把球传给朱老师!”“朱老师接到!”“快点抢嘛,抢朱老师的。”课间时分,朱小丹在和学校的三、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玩游戏,同学们抱着球自由地奔跑,阳光下微风阵阵拂过,沁人心脾,她和同学们都笑了。

“我只想我的学生快乐成长,过得更好!”朱小丹十分清楚这24个学生的情况,除了2个学生不是留守儿童,其余22个全是。“他们全是爷爷奶奶在带,很缺爱,很需要关心的!”对于这种情况,朱小丹通常都会主动的关心她们,送他们回家,到家里去家访,帮同学们打菜打饭……

在朱小丹手中已经送走了7届毕业生,这7届毕业生都收到过她赠送的不同礼物,刻有学生名字的印章、每个学生的单独照片、带有签名的儿童书籍……“希望他们以后走出大山,看到照片和礼物还能想起这所山顶上的小学。”朱小丹说。

“孩子们可能将来都会走出大山,期待他们长大成人后,不要忘记自己在石土村长大的,支持石土村的孩子快快长大。”望着窗外的大山,放弃城市生活、在这里已扎根的朱小丹若有所思地如是说。

“朱老师,我们要给您一个东西。”中午,打完饭的朱小丹和同学们回到教室,两个学生像是商量了一样,走上讲台夹了两块肉放到了朱小丹碗里。空荡荡的教室,7个学生,1个老师,她们相视对望,九月的山顶比山下凉快,这个时候突然又暖了起来。

·本报记者 邵明 郝富成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资阳临空经济区 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站位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临空经济区效果图。建设中的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中心。建设中的纵二路下穿隧道。本报记者赵明摄□本报记者蒲敏作...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