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的另类观察

成都商报 2020-05-16 02:55 大字

三岔湖马鞍山观景台 摄影记者 陶轲狮子宝观景平台 图据微成都

李晓江很忙。

李晓江的“忙”,或许缘于头上诸多“超级头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主持或参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珠三角城市协同发展等多个重大区域规划。

直到三年前,李晓江重点把目光投向了成都。准确地说,是成都以东。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发改委上报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国家中心城市。李晓江领衔的“中规院”,正是“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

为什么要提出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概念?李晓江曾解释,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城市的竞争,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非常发达的中心城市。同时,建好国家中心城市也被认为是缓解大城市病的一剂良“方”。

为什么观察成都?李晓江给出理由:成都是少有的,“除首都之外,主动通过城市规划布局来纾解城市人口的一座城市”。

1破题

纾解大城市

人口的“钥匙”

李晓江说,成都是少有的、通过城市规划布局来纾解人口的城市

2019年7月,成都市委党校,第五期“东进大讲堂”如期举行,主讲专家是李晓江;一年后的5月,成都东部新区市民中心,同样的“东进大讲堂”,主讲人仍然是李晓江。

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讲课内容却发生了变化,从“为中国城镇化‘下半场’探路--学习北京、雄安、成都总体规划”变成了“成都东部新区规划”。不到一年时间,两次讲座,看得见的是地理位置的跨越,看不见的是城市营城理念的明晰。

3年来,和李晓江一样跨越龙泉山,走进成都东部新区的不在少数,成都体育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这所位于成都一环路以内的大学,创办于1942年,见证了成都近80年变迁的学校,一直没有变动过位置,直到2018年初四川省发改委正式批复《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早在2017年,成都五城区人口密度就已达到1.77万人/平方公里,局部区域达4万人/平方公里,高于上海的1.55万人/平方公里。成都体育学院,正处于人口密度最大的武侯区。常住人口1658万的成都,实际服务人口已超2100万。科学测算,两三年之后,成都人口规模将达到2200万,那是成都规划人口容量极限。再过十年,“吸附能力极强”的成都人口规模则将超过3000万。

在人口不断流入的当下,区域人口密度只增不减,由此带来的公共资源不足,自然生态功能退化,社区治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一一凸显。成都体育学院搬家,正是因为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专业越来越精细,学生越来越多,身处市区的学校面积过小,无法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

一所学校的动迁计划,也是一座城市纾解人口压力的缩影。当然,这并非成都独有的困惑,而是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快速扩张后都会遇到的问题,东京如此,纽约如此,北京如此。

破题点在哪?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三年前。成都提出“东进”战略,明确沿龙泉山东侧,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彼时,李晓江受成都市规划局之邀,解读《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他很快意识到,这座城市谋划的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从传统的GDP导向和生产导向走向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一招破题“大城市病”的先手棋,一个“进”字,暗藏着城市治理的勇气和魄力。

2解题

引导人口高效集聚的“密码”

李晓江说,“人-城-产”的发展模式,是成都东部新区的根本营城逻辑。

记者注意到,李晓江近年来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必须以“人”为核心,关键要研究“人的选择”。这也正是成都市的一道解题。

作为规划设计专家,“人”在李晓江的规划与设计理念中,占剧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不仅关注城市的宏观规划,更关注人的日常感受。在一次讲座中,李晓江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在雄安能上中国最好的学校,你去不去(雄安)?”这样的问题,放在成都东部新区一样合适。

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一个寓意着幸福生活的地方。千百年来,文人大家以大气高雅的笔调,书写了一个诗画梦境的成都。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对城市的追求所在。诗意的成都,是众人向往的城市。成都自古又是一座移民城市,有着包容开放的城市性格,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前来定居。

可以说,不断流入的人口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倒逼成都做出“东进”的现实决定;而来自更高层面的支持和期许,是成都走好“东进”棋局的有力支撑。

中央层面的两次会议,给了这种“支撑”无形的力量--

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信号更清晰--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连续两次会议,共同指向一个“人”字。

可以说,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是红利,更是责任,这个责任就是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高效集聚。

人,始终是城市的主体,宜居宜业,才能吸引人群,也才能让城市活起来。

在成都主城区上班的田沁这个五一假期回了趟老家简阳,原本打算在主城区买房定居的她改变了主意。五一期间,她和家人看到了三岔湖碧波荡漾,丹景台典雅大气,天府国际机场气势磅礴,“简直安逸”。之所以决定回去,田沁直言她看到了东部新区的生态本底和未来的产业规划,这里将重点发展航空经济、现代物流、国际消费、智能制造、总部经济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此重塑成都产业经济地理。

“人-城-产”的发展模式,成为成都东部新区的根本营城逻辑。

作为规划专家和“人”的观察者,李晓江强调,“创新的核心是人”,规划师、建设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创造一个吸引人才的城市环境、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体系。东部新区持续发展要靠人,“建设成都东部新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

规划,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放眼未来。所以李晓江说,成都自己给自己找了个“难题”,但这是长远利益所在。

3考题

寻找城市永续发展的“良方”

李晓江说,“成都东部新区符合人性化尺度,符合未来发展价值观。”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处处都是挑战,处处也都是机遇。

时间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系列的发展轨迹——

2017年4月,成都的“东进”战略,拉开了跨越龙泉山向东与重庆相向发展的序幕。

2018年2月,成都确立城市发展目标--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做出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又一次把成都和重庆推到合作共赢的新起点。

时代坐标之下的成都东部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功能,成了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目标的交叉点。

多重理念,多个目标,在这里碰撞出了最夺目的火花。

李晓江观察到,成都建设东部新区,可以破解盆地资源约束、保护好都江堰灌区的良田沃土,塑造成都大美公园城市形态。“成都认识到了自己的资源价值和发展取向,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东进不仅仅是为了扩张,同时是为了保护、为了优化。而更好的自然山水,更加有文化、符合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空间、居住空间,才是符合未来发展价值观的人居环境。”

这逻辑似曾相识。他在回答记者关于雄安新区的提问时说,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核心不是投入多少,而是好的人居环境,发展好公共服务。这都是人生活和长居的基本需求,满足这个需求,雄安新区才会对人有吸引力,企业才会跟进。

一流生活品质、一流公共服务和人口密度、人口规模有关系,它是一个复杂且循环的关系,核心是以人为本,创造吸引人的环境,这是城市发展成功的前提。成都东部新区,已经将眼光放到了2070年,按照总人口800万来设计,考量的是一座城市的永续发展。

《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刘易斯·芒福德说,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人类历史刚刚破晓时,城市便已经发展到了成熟形式,要想更深刻地理解城市的现状,必须掠过时间的天际线去探求。

上世纪80年代,李晓江大学毕业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河北唐山的总体规划。作为震后重建的城市,唐山当时被公认为规划较好,而重工业的蓬勃发展,也令其一度成为渤海湾经济圈的龙头城市之一。30年后,唐山却面临着发展瓶颈,经济转型缓慢、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规划不是算命,无法预测过于长久的未来。”在李晓江看来,“人们只能对已有的经验和能够预见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但如果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人口和资源,配置人口和企业的空间布局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避免过去的弯路。

成都东部新区正在探寻“避免弯路”的答案。

红星新闻记者 王涵 黄静

新闻推荐

《成都东部新区空间发展规划》出炉 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 推动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

空港新城企业总部东部新区市民中心成都东部新区空间布局图格局成都东部新区将构建“双城一园、一轴一带”的空间布局。“...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