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上的瘟疫(上)

华西都市报 2020-03-19 02:09 大字

中国古代的种痘防疫。

□席永君

中国瘟疫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36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疾年”(指多疾之年)的记录,卜辞中的“疾役(疫)”也就是“瘟疫”。如下面两例卜辞--

甲子卜,殼贞:“疾役(疫),不征(延)?”贞:“疾役(疫),其征(延)?”

甲戌卜,殼贞:“王不役(疫)?在……”

第一例卜辞是卜问:“疾役(疫)”是“不征(延)”,还是“征(延)”?亦即“瘟疫是否会蔓延”?一正一反两次占问。

第二例卜辞是卜问:“商王武丁是否会染上瘟疫”?

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瘟疫的记载,而且是商王卜问是否会染上瘟疫。

四川疫情的最早记录

据考证,“疫”的原始字义与“役”有关。张纲在《中医百病名源考》中指出:上古之人,服国家之役,乃饥寒辛苦之最者,故疫之为病,最有可能在百姓服役时所出现。古人也认为疫病是由鬼怪所带来的,故而有“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之说。有文字记载的流行性传染病最早发生在东周。据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公羊传·庄公卷八》记载: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国发生大灾。“大灾者何?大疫也。”就是全国性流行的传染病。此后,关于疫病的记载不断增多,《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都有部分疫情记载。据邓云特(即邓拓)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中国救荒史》中不完全统计,从周代至清代共发生疫灾238次,疫情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发生于金代开兴元年(1232年)的“汴京大疫”,短短的50天时间内,“诸门出死者90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另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力主中西医结合抗疫的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介绍:“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上,大大小小发生过500多次瘟疫,记载比较明确的、有规模的就有300多次。”无论是邓云特梳理的数据,还是张伯礼提供的数据,都是惊人的。因为,每一次疫情背后都是民众的苦难。

纵观中国历史,传染病曾无数次肆虐中华大地,侵袭我们的先民,夺走许多无辜民众的生命。可以说,传染病是古人面对的最主要的死亡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史,就是瘟疫频发的历史,同时也是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不断同疫病抗争,并最终一次又一次战胜疫病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考诸历史,以现代医学分科的眼光看,中医对传染病的用心就占了全部中医临床症医学一半以上的原因。而有关中国内陆大省四川疫情的记录,最早见于晋代。

四川省档案馆文献资料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旌(德)阳大疫,死者十七八。”晋代以后,各种疫病流行情况在四川省各地方志中均有或简略或详细的记载。从晋代至民国的1600多年中,省内各地方志所记载的疫情不下千次。其中,流行范围连及几省的疫情有: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秋七月雍、梁州疫”;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泸、濛、巴、普、柳五州疫”;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自剑南至浙西大疫”。波及全省的疫情有: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等。

清朝年间的瘟疫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但并不意味着这令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就没有自然灾害。纵观四川历史上的自然灾害,素来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水、旱、风、雹等多种气象灾害,又有地震、山崩、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还有蝗灾、瘟疫等生物微生物灾害。仅以清代为例,四川境内就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次瘟疫。

清嘉庆五年(1800年),平武县境内山洪暴发,洪灾过后,随即瘟疫流行,死者甚重。

咸丰二年(1852年),奉节平安乡一带伤寒流行,疫期长达两三个月,患者1万余人,死者两千多人。

同治七年(1868年),铜梁县“瘟疫四起,吐泻交作,二三时立毙,城市乡镇,棺木为之一空。”同年(1868年)六月,德阳县麻脚瘟流行,邑中死亡二三千人。始至成都,达于近境,传染几遍。同治九年(1870年),巫溪通城乡一带麻脚瘟流行,患者3200多人,死亡600余人,甚至有一户人家十几口人全部病倒。

清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四川各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比较集中地暴发了多次瘟疫。作为一种传染病,麻脚痧一直困扰着光绪年间的四川人民。麻脚痧之名,见于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1864年)。吴氏认为:“麻脚痧,即吊脚痧。吐泻,厥逆,转筋,冷汗,脉微,顷刻人瘦目陷,危症也。治法与霍乱不同。”并进一步对麻脚痧与古籍中介绍的“霍乱”作比较。在清代温病学家王士雄所著的《随息居霍乱论》等书中,麻脚痧,又称麻脚瘟、脚麻痧。后世学者认为,麻脚痧,即霍乱(又称“虎力拉”)的俗称。

光绪十三年(1887年),简阳“三星瘟疫流行,患麻脚死者甚多”;光绪十六年(1890年),境内遍染麻脚瘟,三四十分钟即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境内流行麻脚瘟,又流行痢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流行麻脚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流行麻脚瘟,又流行痢疾、霍乱、伤寒。真是祸不单行;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伤寒流行。宣统二年(1910年),麻脚瘟流行。二十余年间,简阳境内的瘟疫可谓一波又一波,民众苦不堪言。

光绪十八年(1892年),似乎是一个多事之年。这年夏天,四川境内许多地方流行麻脚瘟,患者众多,造成了严重的死亡。夏秋之交,淫雨成灾,灾后疫情随即暴发。流行地区波及:彭山、蓬溪、广元、安岳、内江、简阳、犍为、眉山、井研、什邡、温江、双流、成都、华阳、大邑、邛崃、蒲江等二十余个县市。各地疫情来势凶猛,患者或吐或泄,肉如刀割,随即不省人事,缓者一昼夜,急者三四时即毙,以致患者就医服药都有些来不及。成都每日出丧五六百具。邛崃、大邑等地更是死亡惨重,路断行人。遂宁等地死者棺木无着,便用稻草、篾席草草地裹尸埋葬。疫情期间,成都派官坐守城门,以便统计每日出丧具数。场景悲凉。

麻脚瘟与“李三太医”

据《简阳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夏,大疫,患者手足皆麻,顷刻即毙,名曰麻脚瘟。据《广汉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汉州霍乱大流行,仅州城就死亡一千人以上。据《大邑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一部分地方霍乱流行,人心恐慌,路人多书写姓名住址佩带身止,一旦猝死,便于查找家属。一些人疑为瘟神作祟。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末夏初,开县境内痢疾流行,波及全县大部分地区,发病率占全县人口的50%,死亡率高达30%。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平武县洪灾导致伤寒、麻疹流行,龙安城郊病死百余人。

据新编《射洪县志》记载:自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至清末,境内发生大的疫病18次。每当时疫流行,祸及城乡,“人口死亡十之三”,哀鸿遍野。清末,县内间有中医土法种痘。

据《邛崃县志》记载:霍乱猖獗。霍乱又称“虎力拉”,俗称麻脚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即在邛崃发生,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44年中,各乡镇典型流行达22起。

针对川西坝子一带流行传染病“麻脚瘟”(霍乱),其死亡者甚多,可谓“沟死沟埋,路死插牌”的惨状,温江地方名医李风廷(1850-1925),总结当时治疗“麻脚瘟”的经验方,写了一首七言歌诀:

麻脚瘟发戊辰年,王辰亦有此瘟传。手足麻木及吐泻,四脚如冰不能言。经验有方能救得,姜黄皂蝉与僵蚕,雄黄朱砂及陈艾,共末开水送下咽。服之顷刻吐泻止,能言尚可挽回焉。李风廷世居温江踏水双水碾(清油村境内)。自幼习医,擅长内科,医术高明,远近闻名。因排行第三,时人尊称他为“李三太医”。故此歌诀,又叫《李三太医歌诀》,对“麻脚瘟”的发生、症状、治疗均作了简洁的说明,为后人治疗“麻脚瘟”提供了一份较为有效的处方。

民国时期的瘟疫

民国时期的四川,战祸匪患连绵,自然灾害尤为频繁,加上特有的自然因素和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多种传染病暴发并泛滥成灾,给四川人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给民众的心理留下了难以抚慰的伤痛和恐慌。

1919年8―9月,剑阁霍乱流行,城关、武连、开封、汉阳等地患者达1.7万余人,占发病地区总人数的19.3%,死亡13800人。

据新编《射洪县志》记载:民国年间,预防接种仍仅限于西法种痘、预防天花,且为数极少,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普遍流行。1921年至1949年的29年中发生流行霍乱、疟疾、伤寒、痢疾、回归热等达61次。1947年3月,始将初建的太和镇卫生分院改为县卫生院巡回医疗防疫队,从事防止传染病的工作,但人员少、素质低、收效微,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据1950年普查统计,全县疟疾患者有41536人,痢疾患者有1110人,钩虫病感染者有51万人之多,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患者达两万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专门建立了卫生防疫机构,对麻疹、百日咳、流感、流脑、痢疾、肝炎等传染快、流行广、来势猛的传染病采取了可行的防治措施。1958年,消灭了霍乱、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等传染病。

民国时期,县境内的传染病主要有霍乱、副霍乱、天花、伤寒,其他各种传染病亦有发生。当时,日常卫生工作政府不过问,在疫病流行年代,县救济院每年送诊施药不过百服。1923年,江、彰两县县政府分别成立夏令卫生运动会。此年秋,江、彰两县伤寒、副伤寒流行,永平、东兴、彰明等乡镇死人甚多,一些村落田园荒芜,稻谷缺劳收割。1935年,大埝、东兴、治城一带霍乱流行,民众关门闭户,路断人稀,市荒米贵。该年,国民党江、彰两县县党部以开展新生活为由,在城镇宣传讲卫生,提倡种牛痘,对农村疫病却置若罔闻。1945年7月,霍乱沿川陕路流行,延及江油、彰明等县。中坝城五门同时出丧,大河坝病死荒冢累累。河口乡一带疫病流行长达一月。永平乡徐天生全家七口死绝。1947年,雁门山区天花流行,六合乡有一半农户染病,有的全家大人小孩未能幸免,轻者麻脸,重者死亡。

1932-1933年,是剑阁伤寒流行的高峰期,疫情分布极广,沿川陕公路之城关、汉阳、武连、开封、金仙、白龙、江口等,占全县面积十分之七,患者达3万余人。1934年7月,广元县瘟疫异常流行,回鼻屯居民不过1100户,而染时疫者竟有八九百户之多,每日染瘟疫而死者,以全县大概约略计算,平均为60余人。

新闻推荐

简阳市司法局:为企业开出“法律良方”

本报讯(薛文娟记者周夕又)简阳市司法局立足公共法律服务职能,采取措施积极服务企业抗疫情渡难关,全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