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却繁复雕饰的抄手砚 见证宋代极简美学
南宋端石抄手砚。四川博物院供图
扫码看更多精彩内容。
文物档案 南宋端石抄手砚
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文物年代:南宋
出土地点:简阳
收藏单位:四川博物院
□本报记者 吴晓铃
中国古代美学的巅峰,公认在两宋时期。素色、雅致、极简,这些氤氲着浓郁文化气和书卷味的审美取向,开创了极简美学的一个时代。
宋代文房四宝中,抄手砚正是这种极简美学的代表。在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一方南宋抄手砚,并且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1974年,这方砚台从简阳一处墓葬出土以后,没有任何悬念地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大户人家墓室留下名砚
1974年,简阳城区东北约5公里处的东溪园艺场,人们在犁园耕地时,发现一座石室墓。墓室结构简单,砌筑粗糙,但随葬品之丰,让见多识广的考古人员也颇为惊讶。“这处不到3米长的元代墓室,出土的随葬品多达612件。其中瓷器525件,铜器61件。此外,仅砚台就有17方之多。”四川博物院馆员郭健介绍。
考古人员清理后发现,其中来自宋代六大名窑之一的龙泉青瓷就有231件。它们胎质细腻,多为素面,原汁原味保存了龙泉青瓷素净典雅的风格造型。17方砚台中,有1方端砚、1方歙砚,中国四大名砚就占了两种。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并从此开始被列为“贡品”。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若是端砚中的上品,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郭健说,在唐代初年,端砚还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自中唐到宋乃至明清,对端砚的加工日趋繁多,端砚逐渐发展成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简阳东溪园艺场的这座墓室,不仅砚台就有17方,还出土大量来自浙江龙泉的青瓷、来自景德镇的影青瓷以及来自河北定窑的白瓷,因此考古人员推测墓主应当是一位大户人家或好古的收藏者。
宋代抄手砚展匠人匠心
和今日主要作为收藏品的砚台追求繁复雕饰不同,这方宋代砚台造型异常简单:平面形状及断面呈梯形,砚堂自然下斜,后高前低成砚池,砚底凿空。砚台长20.3厘米、宽12.7厘米、高5.2厘米,看上去朴素、大方。
“这是宋代抄手砚的典型造型。”郭健介绍,砚台发展到宋代,长方形抄手砚成为宋代主流。“因其底被挖空,前端和两侧留边与砚堂相连,三边如足,平整着地,手可插入便于移动而得名,也被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大史砚。”
不过,在人们的印象中,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大多精雕细刻,为何在号称中国古代审美最高峰的宋代,却会出现这种“另类”造型?郭健表示,抄手砚的背后,是名副其实的“简约而不简单”。
抄手砚的简约,体现在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上,这符合宋代一贯的极简美学,要求绝对单纯。他们画墨色画、烧单色釉,甚至把烧坏的冰裂纹变成一种独特的纹饰。抄手砚的极简,也在情理之中。
在简约造型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一种不简单。郭健说,如果砚台直接从上面用手拿,往往砚台上的墨就会不小心沾到手上。但是用手掌插到砚台底部去托起砚台,就可以避免脏手。
有意思的是,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抄手砚,砚台掏空部分更高,除了便于手托,还具备加热功能。原来,古代人们书写的墨用煤烟灰加入凝胶制作,使用时需要加水磨墨才能形成墨汁。然而在寒冷的冬天,磨好的墨容易凝固,难以持续写字。抄手砚就避免了这种问题:只需要在砚台底下的空格中点燃一小截蜡烛加热,就可以保持墨汁的液态。由此可见,南宋的匠人不仅审美品位不俗,其设计理念也是相当科学。
新闻推荐
简阳涌泉镇举行禁毒宣传文艺汇演近日,简阳市涌泉镇在文会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举行了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全民参与,人人有责...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