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愿的文学创作“三级跳”

资阳日报 2019-11-07 07:44 大字

□刘中桥

人物名片

杨小愿,四川简阳人,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就职于新闻部门,也是长期活跃于简阳文坛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杨小愿视角独特,颇有建树,出版有《太阳诱杀》等文学专著,现任简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炎夏时节,随手翻开杨小愿先后发表的几篇小说,忽然有了一种欲语从前的感觉。评论作品,最好能兼及作者的身世与个性。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对于杨小愿及其创作,我不敢说了解很多,年齿相差,时代先后,对小说创作的看法也难免不一,以下内容,只是我即景所感,信手拈来。

我与小愿相识,弹指之间,已有二三十年。从往来中点滴获知,他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家庭一度受错误路线压制,随下放乡村学校教书的父母,在偏僻闭塞的环境消耗了青少年岁月,其间频遭波折,寂寞落魄,但他敏而勤学、天资卓异、好动感情,喜欢浪迹山野草泽,结交市井才人,待友处世姿态扬厉,刚愎率真,敢越常轨。他的知识与兴趣,多半源于自身的觉醒,即于斗室伏案、于三更灯火下苦读苦思。煎熬心血的个人奋斗,加上为衣食奔波的辛酸经历,给了杨小愿许多见识和感悟,逐步挑动起用纸笔倾吐心声的欲望。他用乡村见闻为题材的几篇“起跳”之作,就能做到行文畅达,层次明晰,情景交融,人地相当。除《顺着弯弯的小河》比较引人注目外,其他作品尚未形成大的丰收局面。但就是这篇小说的标题,仿佛带着宿命的印记。此后他的人生道路与创作经历,都如同一条弯弯的小河,九曲回环,时有波澜,让朋友们既惊且叹。

通看杨小愿早期的创作,小镇风物人情是他倾注半数精力涉及的题材,“水铺系列”五题即是从乡村发掘历史的牛刀初试。这组作品的手法和语言互不雷同,如一席各具特色的菜肴,样样可口却酸辣迥异。可以看出作者能够从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面,对“水铺”这个特定地域的人情世态作出个性化的勾勒。

《齐子》将古今文人的命运、性格弱点和人生局限,集中在一位书画艺人身上予以观照。齐子固有的那种名利上的贪婪、势力下的懦弱和骨子里的傲气,让舞文弄墨者读来既心跳又自悲。因为作品提示出一个生活常态,即作为一介弱小,要想越位获得哪怕是学术上的成功,付出的代价也往往是生命。

《王阴阳》是个演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新版本。作者仿佛已看破幽明之间的厚厚幕障,故意将因果报应从歧义上进行解释,说得一本正经,振振有词,其劝谕人心向善的愿望则在字里行间倾情流淌。

《屠匠》中这种披上宿命伪装的因子更浓。作者把欲念、人伦及人生的发展,放在生死临界的环境,用一个“虚幻事件”串接,不作任何关系上的说明,让人读后不免费解。能理解的还是作者的人生困惑太多,像蚕丝一样缠绕着敏感过度的心性,很难用年轻的生命去承受消化。他想剖析,但始终无法找到“解放”出来的由头,既苦了作者,也苦了读者。幸好他还坦诚,没有故弄玄虚,把自己想不透彻的生命疑难简单潦草地强加给读者,而是客观地将制约人生发展的诸多因素,织成一张复杂的大网,套在那个敢于“操刀一割”的屠匠身上,让人们从他的失败中去领会生命的无奈。

《知命先师》数十年间大起大落的苦难经历,没有磨砺出坚韧的生存本领,反而图解了一个消极的生活观念——信命则一生轻松。其善良的祝愿,却被人物自身遭遇所否定。那种看似豁达、实则颓丧的心态,结果有如“一颗昔年的陈豆”,不仅硌得牙痛,还会误了一批虔诚的信徒。

《丧事》线条粗硬,气韵平直,像一具只剩“骨骼”的标本,空白处须在阅读时补充。杨小愿擅长细致描述,因而这里的简略无疑是刻意为之。文章重心落在人物之间的关系上,于漫不经心的叙述中糅合进人生况味,丧事竟人为地罩上一抹喜庆色彩。如果细心领会,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曲笔,相信不少人能够从春秋笔法中看出些门道。

杨小愿的“水铺系列”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至今读来仍有意趣,这得益于他对小镇风土人情了然于胸,并且是经过选择后的特殊表达,形式上结构精短,内容上隐晦含蓄。几题皆系他少年时期的印象积累,或一己的见闻、时代的流波以及前辈的身影,属于风云时代人情世故的生动写真,多弦外之音,能旁敲侧击,充满了人性的七情六欲。正是因为这类“尘俗”之念的重重困扰,要在同一题材领域翻高出奇,对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一道难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小愿因工作调动进城,逐渐转向写作“城市青年”题材,着重关注和思考这代人何以会热热闹闹地唱“绝对寂寞”,样样齐全地喊“一无所有”。当今生活的变化,别说代沟,相差几岁也能出现隔阂。内中的一些意蕴,构成他后来的一批作品。其中的《太阳诱杀》和《地球今晚爆炸》等篇什受到好评。前者是所谓“边缘”题材。小说中几位青年的白刃横行,已超出常见的快意恩仇,点睛之笔还在标题所示的“太阳诱杀”上。“太阳”自然只是一个象征,可以表示贪婪等物质欲望,也可以表示残忍等原始野性。它的外在形态“刚烈”“强豪”,一经诱发,足以伤人害己,对社会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量。毛子竟几逢其事,一身蒙垢,百死莫赎。多年闯荡江湖,给个人带来的奇异浮沉,只好说是造化弄人,除却认命别无选择。后者是这一题旨的同义反复。二者的差别仅在角度。毛子这类人物的心性何以如此不堪?其原因就是“地球今晚爆炸”。“地球”当然也是象征,寓意人生价值及信仰的总体失落。此前的中篇小说《错误》和稍后的中篇《我们的事业》,虽已另发新枝,但主干仍紧扣这一题旨。

《我们的事业》在时势造英雄的背景下,描写了几个不为“文学”所深察的畸零人,以及他们上演的一出意味悲凉的闹剧。

社会变革阶段,机遇与挑战同时来临,大批不安其位的青年,总想赤膊上阵干一番事业。这些弄潮儿中的个别人,也许就会因缘时势成为“英雄”。在更大程度上,他们只能沦为通常“善”“恶”范畴以外的异常“类型”。因为除去一腔热血,他们两手空空。凭藉依存的所谓“乱世”,不过是空想家眼中的一种幻觉。到了强咽苦果的关头,他们也未必明白社会的进化原本伴随着淘汰机制,盲目实践的结果只会加重对现实的扬弃心理,无论对所恨所爱,都无力亦无法去开创或改造。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运筹阶段光芒夺目,一朝理想破灭、折戟沉沙,壮志未酬中就包含着某些悲凉意味,也就更加引人咏叹。可惜昨日的落伍者,究竟没能变成今日的英雄。作品于此晓喻我们,一腔热血,两手空空,仅靠感觉指引,轻率卷入社会浪潮,十有八九难免铩羽败北。国家和民族的大业,绝不会拿个人的得失来计算代价。把笔触伸进社会的发展过程,进入现实的人生走向,烛照思想感情的深幽隐微处,不难发现一个真理:纵然庸碌猥琐、一事无成,其实都有因果关系可寻。能够用艺术形式反映这个逻辑,无疑才是善知识、大慈悲。当然这就尤其需要作者具有特殊的勇气和敏锐。否则便是穿行人丛,浮光掠影,闻见杳如,不会读人生这本大书。

这些作品都是在当代城市生活的背景上,抒写畸零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牢骚,没有哀诉,深层意义上也没有丝毫的调侃俏皮,冷峻而客观地展示出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社会层面,让人惊诧却又因扩张了眼界而有所收获。

这个阶段,或可称为杨小愿文学创作的“第二跳”。

文章乃寂寞之道。杨小愿之为文学,其初衷并非出自内居清要、外收名利的诱惑。他由教师改行,一度潜心致力本职工作,在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方面取得上佳业绩。他擅长将新闻纪实和报告文学融为一体,把“特稿”写得有声有色、遍地开花,引来多家大报大刊的关注和约稿。

编辑报纸和后来网络风靡期间,杨小愿中断小说创作多年,侧重写作一些篇幅短小的散文、随笔及言论文章,涉及针砭时弊、记录心志和旅游美食体验,其文风辛辣、感触细致,若干篇什令读者大呼痛快。近年摆脱工作繁缛之后,重又回到文学站队,开始了他的“第三跳”——2017年在《青年作家》发表了中篇非虚构作品《部分坏掉的日子》,在《文汇报》发表《秋风秋景忆克芹》;2018年又在《四川文学》头条发表中篇小说《秋分》,在《延河》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其他如《方庄之秋》《左腿冰凉》《一梦入命》《水铺秋冷》一批小说也业已杀青。较早期作品,杨小愿新作着眼更高,思考更深,手法更趋圆熟。如果说杨小愿之前的创作属于自发性的多形态探索和尝试,那么,这个阶段杨小愿更多是深思熟虑后的自觉创作,既沿袭了具有个人特征的写实风格,又多了一些对特定地域和典型人物的文化挖掘,使作品的思想性有了较大的提升。

水铺是杨小愿文学作品的新地标。《秋分》是小愿中篇系列“水铺四季”的发轫之作,在延续刻画水铺这个特殊历史舞台上众生粉墨登场的基础上,把今昔社会状貌生动呈现出来,带有明显的时代迭更留下的遗迹。《秋分》中的方英雄,侠骨柔情,勇于任事,壮怀不废私情,势单不惮一搏,是堂吉诃德一类人物。作品写石匠的营生,豪气干云,气韵畅达,追求的是一种强健的壮美。“秋分”既是时令的设定,也以肃杀暗喻主人公的英雄末路,表达了作者对日益淡化的英雄崇拜的怜惜和怅然。

《左腿冰凉》则回到新写实的路数,细碎描写小城一群“与人们相隔八个时区”的夜班工作者,他们在各自正常的社会角色位置上担当起理应担当的责任,但在夜幕下的灰色地带,他们私人生活本色却并不正面光鲜,坐茶馆、搓麻将、泡吧K歌,显得极度庸常无聊。人性的两面在他们身上磕碰得几欲断裂,这似乎无法用法律和道德来褒贬评判。主人公左腿因疾时感冰凉,映射到心理上,是另类的病人。作为一种意象,我们可以嗅到当时病态社会的某种异味。

《部分坏掉的日子》是杨小愿求学时期的若干片段记录,属于新近流行的“非虚构”体例。作者显然对学校教育有一种反思后的谐谑调侃和隐性否定。年少的叛逆、“至今还是人民”的自嘲、被压制而反弹的个性,用漫不经心的文字表述,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杨小愿的这一“跳”,是前两“跳”铺垫蓄势的一大跨越。显而易见的是,作者敛了锋芒,多了内秀和厚重。

总的来说,杨小愿的小说侧重一批特别的形象,部分人物带有江湖气、行帮气和市井气,但不虚幻、不花哨,并未脱离山川草木和风雨人境,而是安置在“真生活”的框架内,着意表达对人生、历史和命运的感悟。这些人物的言行几近奇异,却符合身份。这些作品情节因素重,环环相扣,形态活泼,兴会淋漓,结构得比较巧妙,多数还是苦心经营的性情文章。对如烟往事的追忆,对现实人生的观照,落点多半在文化寄托的失落上,除斟古酌今和领略风情的才调外,还带有“该怎样反省”的潜台词。细细想来,这批意蕴悲怆的篇什,总是在方寸之地用笔,就反映生活而言还容量有限。艺术手法和技巧的变幻自古无穷,支撑点是对现实的紧密回应。不妨将目光多转几个方向,完全有可能重获一种心灵的深度,进入更高的层次和更美的境界,感情厚重而别具波澜,酝酿起更大的飞跃。这样看问题,当然是在充分肯定杨小愿这批作品的前提下,额外提出的一点苛求。

新闻推荐

“三个强化”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简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三个强化”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近日,简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召开专题会,学习...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