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江棉纺厂的流金岁月

内江日报 2019-08-12 06:30 大字

黄位金

上世纪七十年代,内江棉纺织厂织布车间挡车工在进行技术练兵。(内江棉纺厂资料图)

建厂初期的内江棉纺织厂细纱车间。(内江棉纺厂资料图)

1958年,建设中的内江棉纺织厂厂房。(内江棉纺厂资料图)

讲述人:

黄位金,1938年生,现年81岁,资中太平镇人。1958年10月进入四川省内江棉纺织厂(以下简称:内江棉纺厂)工作,1989年12月31日退休。

背景:

黄位金把人生最美好的31年都奉献给了内江棉纺厂,在挥洒青春热血的同时,也见证了内江棉纺厂的“出生”“成长”与“辉煌”。

◇本报记者 徐艳梅 整理

内江棉纺厂招工了

说起内江棉纺厂,本地几乎无人不知。在上世纪,内江的白糖、白酒和白布,是甜城的骄傲,远销海内外。而内江棉纺厂生产的白布质量好、颜色正,成为当时的军布需求产品。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省轻工厅为了贯彻执行总路线,搞好勤俭办厂、半工半读合同制等新型企业的体制和管理试点工作,准备在省内搞一个纺织工业“试验田”,促进地方工业发展。

当时,内江专区的乐至、简阳、仁寿等地主产棉花,原棉产量逐年提高,而内江却无一个棉纺织厂。据此,省轻工厅于1958年4月决定在内江地区建一个棉纺织厂。

“内江棉纺厂招工了!”一天,一则好消息传到了正在干农活的我耳中。我感觉改变命运的时候到了!1958年10月10日,我与另外80名老乡一道,从资中农村来到内江城,有幸成为了内江棉纺厂招进的第一批工人。

进了厂,我们却没有看到厂房,只看到农科所、奶牛场、甘蔗林、圣水寺,还有一些搭建的简易棚子,1.5万纱锭、540台织布机,一大半设备都露在棚子外边。

生活艰苦环境差,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没有完善的住宿条件,我们就住在当时的“牛公馆”:上面搭着木板睡人,下面喂牛和猪,臭气熏天。后来,火车站附近的仓库和圣水寺,也一度是我们的暂住场所,几百个工人挤在一间大房内,床铺密密麻麻挨着,过道只能放下一只脚。

入厂不久,大部分新工被安排到成都、重庆等地培训。为了早日纺出纱、织出布,我们留厂的新工组成四个连和一个突击排,在艰难的条件下,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基础建设。

急需大量砖瓦,我们就到距厂十余公里的小河口砖瓦厂挖泥土、制砖坯、烧砖瓦,制好后又迅速装上,并充当“纤夫”,迎着凛冽的寒风拉船返厂,肩手拉出血、冻破皮是常事。

为了采砂石,我们到离厂近4公里的邓家坝沿河滩头,用手摸卵石、刨河砂。有时午饭送到现场时已经冷硬,难以咽下,我们就喝河水就着吃。

1959年3月,我和另外40多名工友赴成都新都县河边运送修建厂房的木料。当年没有其他装运工具,我们就徒手将木料从河里打捞起来,装车后送至成都的木材加工厂,加工完再运回内江,直到5月才返厂。

在那些紧张、繁忙的“战斗”中,工友们不仅“轻伤不下火线”,即使是重病后,也仍坚持干活。

迈出生产第一步

根据“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上级的要求,1959年2月,厂里开始了土纺。5月,我厂从四川省棉纺织厂借来一台梳棉机,加上其他已经安装好的设备,正式分班进行纱的试生产。当年10月30日,织出了第一匹布。

那个时候有用不完的劲!在试生产中,广大工友不计报酬、加班苦战。干部们每天早晨6点进车间,至深夜12点才离去,工人则每天上班12个小时。厂党委还发动职工开动脑筋,进行小改小革,将手摇纱机改为电动、摇管纱改为筒子纱,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前83天完成了试生产计划。

1960年至1961年,我厂正式投产,迈出了发展生产的第一步!工作重点也由基建转向生产,并注重“数质并举”。

但这两年,我厂投产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是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原棉缺乏,经常停产,1961年尤为突出;二是供电不足;三是厂房质量差,雨季车间漏雨严重,工人们只好头戴斗笠、机器盖上油布坚持生产,夏季时酷暑难耐,工人们挥汗如雨;四是生活艰苦,一个工人每月仅供应23斤粮食,全年人平2两肉,职工宿舍人平0.8平方米。

为了确保投产顺利,党委提出了“增产节约、以‘布’为纲、全力保‘布’,提高生产水平,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战斗口号和奋斗目标。

1960年,厂里派专人到仁寿县借回一万多斤棉花,解决了燃眉之急;派5人到重庆学习“郝建秀操作法”和“五一”织布法,在全厂推广;开展“巧姑娘”“接头能手”等劳动竞赛……1961年11月,棉纱一等一级品率第一次达到80%。

大锅里有了小锅才会有

1962年起,国民经济在调整中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农业丰收,各种经济作物连年增产。那时,内江地区人口众多,原棉资源丰富,厂房扩建后,专区所产棉花的三分之一即可满足生产所需。

为适应形势需要,1964年5月起,厂里开始了5万纱锭、2160台布机新厂的扩建工作。1966年12月土建完成,1972年全部设备安装完成,整个厂面貌焕然一新。

针对女工多的特点,厂里修建了妈妈房(专供生了小孩的女职工居住)、托儿所、幼儿园,并单独建起子弟校,配备教师,开办小学。这为职工安心生产创造了一定条件。

1977年5月,全厂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学大庆,决心跑步赶南棉,抓纲治厂上水平,奋战两年建大庆”的奋斗目标。在这期间,“严细精、过得硬”的新型厂风逐步形成。

那时候,大家的干劲都很足,责任心也极强。“开门,扯开蜂窝煤盖,烧水,下米,备菜……”每天中午,我和爱人利用半个小时休息时间,跑着趟子回到四五百米远的宿舍解决吃饭问题。有时来不及,我们就拿开水泡冷饭,就着咸菜扒几口就奔向车间。

有一次,我负责的前纺工段半夜着了火,我和爱人顾不上两个熟睡中的6岁和2岁孩子,直奔现场灭火、指导恢复生产。邻居见我们就问:“你们跑哪儿去了?兄弟俩哭了两三个小时,前后几栋的邻居都被吵醒了。”

那时候,大家一门心思扑在生产上,想着“大锅里有了小锅才会有”。白天上完班后,还主动参加各种技术大练兵和学习提升活动;有的端着一碗饭就跑向车间,边跑边吃;有的生小孩当天还在上班,甚至将小孩生在去医院的公交车上;有的做完手术第二天就到岗到位……

克服万难、立足赶超、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在内棉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为内江棉纺厂在改革开放后阔步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摘得了国家经委银质奖章,更是作为内江的一大支柱产业,助力内江地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总量仅次于重庆、成都,成就了“内老三”的辉煌。

新闻推荐

东进上半年:908个项目完成总投资767亿元 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3%

更多项目内容扫码详见“锦观”“东进战略引来全球瞩目,也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今年5月24日,吉利铭泰集团投资的...

简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简阳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