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幻产业 成都大有可为 委员连线

四川政协报 2019-02-18 17:14 大字

委员名片:吴显奎

省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记者:您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这个相框,保存着《科学文艺》杂志的一个老封面,这对您有特殊意义吗?

吴显奎:对,意义非常大。你看上面的日期,1979年5月,整整40年啦。那时候,我还是成都气象学院无线电系通信机务专业的一名学生,学校就在人民南路,紧挨着锦江大桥。一天我从桥上过,路过一个卖书的地摊,一眼就看到这本《科学文艺》。我一直热爱文学,又学的理科,这本杂志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买到手,从此就跟它结下深深的缘分。它就是如今在中国科幻界影响力最大的杂志《科幻世界》的前身,于1991年正式更名。

目前《科幻世界》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有人说它“办刊40年,影响三代人”。这本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中国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双奖期刊”,曾承办过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是中国科幻期刊中一张金字招牌。

记者:您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建言把成都打造成中国科幻之都,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和考虑呢?

吴显奎:科幻是用想象力来服务于社会,很多人还不太清楚这一点。科幻是引领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很多新技术都起源于科幻。而且科幻产业可以创造巨额的经济效益,比如美国好莱坞的几部顶级宇宙科幻大片《星际穿越》《银河护卫队》《火星救援》等,票房十分可观,《阿凡达》当年更是创下全球票房神话。而仅《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票房总产值,就几乎相当于中国电影产值十年的总和。

我国的科幻电影起步较晚,不过随着今年春节《流浪地球》的上映,还有一批科幻大片会陆续出来。1979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文艺》创刊,并由此拉开我国科幻创作的序幕。如果把1979年视作我国科幻元年,那么,40年后的今天,随着《流浪地球》一炮走红,可以大胆预言,2019年是中国科幻发展的新元年。

我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会上的这个建议,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理由,加之成都在中国科幻界独树一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提出的。其中提到在简阳打造科幻小镇,在郫都区建设科幻动漫、科幻游戏创作基地,都是有充足理由的,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民间资本的关注。总之,在成都发展科幻产业,大有可为,前景可期。□本报记者 唐召怡

中国科幻新元年启幕

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春节上映人气超高

政协委员建言将成都打造成中国科幻之都

春节期间上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内外掀起观影热潮,人气火爆,票房遥遥领先,成为社交媒体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业界人士预言,随着《流浪地球》的热映,中国科幻新元年已经到来。而对于中国科幻事业,成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高地,在1月召开的省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建言:把成都打造成中国科幻之都。

一部科幻大片

开启中国科幻新时代

“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同样,在电影业中,该国也是科幻片的后来者。这种局面即将发生改变。”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4日报道称,外界对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寄予厚望,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果然,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不负众望,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刮起人气“旋风”,口碑、票房双丰收。截至2月11日,票房已破20亿元人民币。2月8日是该片在海外全面上映首日,仅北美单日票房便超过了50万美元;上映3天,北美总票房就已经破百万美元,澳新总票房超50万澳元。这对于在海外上映的华语电影来说,极为少见。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的实施过程:太阳即将走向死亡,成为一颗红巨星,人类为了避免自己的灭绝,将地球改造成一艘超级“宇宙飞船”,以此逃离太阳系,寻找合适的星系。电影的特效团队与拍摄团队为观众呈现出大气磅礴的“地球行星发动机”,场景宏大,震撼人心。

同期上映的《疯狂的外星人》,是该片的票房竞争者。而两部影片均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刘慈欣被视为中国科幻小说复兴的领军人物,他的代表作《三体》更是广为人知,有学者认为“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刘慈欣于2015年成为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很多人都把对中国科幻电影崛起的期待承载在他的作品上。

在看完《流浪地球》点映后,刘慈欣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中国科幻在今天终于起航了。”他认为在中国科幻电影中,像《流浪地球》这样达到好莱坞制作级别的,还是第一部,“这部电影在口碑上已经取得成功,如果票房成绩也表现不错,能不赔本,或者还能赚钱,那对于中国科幻大电影今后的发展,肯定非常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上映之际,恰逢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1月,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中国科幻新时代已然来临。

一本科幻刊物

托起成都科幻高地

10多年前,在山西某电厂工作的普通工程师刘慈欣,时不时收到从成都寄来的《科幻世界》——他一直为这本杂志投稿。《流浪地球》就首发于《科幻世界》2000年7期,《三体》最早也是在《科幻世界》开始连载的。

《科幻世界》是目前在中国乃至全球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专业期刊,被誉为“中国科幻作家大本营”。其在成都深耕40年,影响了三代人,培育出了刘慈欣、刘兴诗、韩松、王晋康、何夕、星河等众多科幻明星作家。而1986年在成都设立的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是中国科幻界最高奖,已举办29届,有162位作家获奖,培养作者3000多人。

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韩松,同时是一名用科幻视角观察、思考、表达世界的国内一线科幻作家。他回顾中国科幻发展历史时说,在过去几十年,有过低谷,也有诸多高光时刻,比如在高考前出版的1999年《科幻世界》7月号里,编辑部做了一个“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专题,时任主编阿来亲自写了一篇有关记忆移植的文章。而当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恰好以此为题。第二年,《科幻世界》的销量飙升,一举跃升为全球销量最高的科幻类杂志。中国科幻的第二个高光时刻,互联网圈的创业领袖、产品经理、工程师、投资人传阅着《三体》,并对从中提炼出战略思想乐此不疲,也让这部科幻作品冲出科幻圈,影响波及更大的读者群。

《流浪地球》原著小说发表在位于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这也让世人再次意识到成都这座科幻之城的实力。在韩松看来,科幻发展离不开作品、作者、组织三大要素,成都是目前全国科幻资源最丰富、科幻活动最频繁的城市,占据了科幻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据我所知,在全国范围内,上海、深圳、重庆等地的科幻也都发展很快。但是不得不说,成都多年积累的科幻传统、科幻人才脉络是尤为深厚和绵长的,科幻发展条件非常好。所以也非常期待成都能充分巩固和发挥好这种科幻传统,为中国科幻作出更大的贡献。”韩松说。

一位政协委员

建言打造中国科幻之都

省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吴显奎也是一名科幻作家,曾发表上百万字科普科幻作品。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勇士号冲向台风》,1986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金奖,其他作品还获得过四川省文学奖、上海萌芽文学奖和成都首届金芙蓉文学奖。

春节前几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兴奋地提到即将上映的《流浪地球》,并预言该片的公映将在国内掀起科幻热,开启中国科幻新元年。

“我们成都要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全方位带动成都科幻产业发展。”在1月召开的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吴显奎在联组讨论会上建言,大力发展成都科幻产业,建设中国科幻之都。他说,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对于中国科幻扩大国际影响力、聚集国内外产业资源、带动主办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战略意义。成都市目前有条件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并以此为契机,搭建成都科幻文创、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影视全产业平台。

他专门提到了两个科幻影视产业平台——简阳科幻影视小镇和郫都片区的影视基地。他建议政府规划科幻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出台扶持政策,下大力气把成都建设成科幻之都、创新之都。

出席会议的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听取其意见建议后,当场表示支持成都大力发展科幻产业。

2017年10月,中国科协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科幻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发表了《成都科幻宣言》。一批充满创新和实干精神的科幻文化企业,在成都相继组建。吴显奎认为,成都有条件立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整合全省资源,引入商业资本,培育适合本土的科幻产业模式,经过5年努力,使成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本报记者 唐召怡

链接

把成都建成科幻之都

大凡社会变革,必然思想先行,文学艺术先行。文化输出成功的大国,也是想象力服务社会、科幻引领技术创新成功的大国。这些国家都高度重视科幻产业的发展。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英国的科幻电视剧、日本的机甲系动漫,这些畅销全球的文化产品背后,是完备的科幻产业链、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和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扶持。

目前,中国的科幻事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需求激增。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而成都拥有科幻迷近50万人,有条件立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整合全省资源,引入商业资本,培育适合本土的科幻产业模式,经过5年努力,使成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为此建议:

一是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全方位带动成都科幻产业发展。世界科幻大会由世界科幻协会主办,已举办76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科幻大会,每届都有上万名科幻作家和科幻迷参加。过去绝大部分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举办,唯一一次来亚洲是2007年在日本举办。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对于中国科幻扩大国际影响力、聚集国内外产业资源、带动主办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战略意义。成都市目前有条件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并以此为契机,搭建成都科幻文创、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影视全产业平台。

二是打造简阳科幻影视小镇,建设科幻文化旅游基地。简阳市是四川天府新区国际旅游文化功能核心区。《科幻世界》杂志社会同国内多家科幻产业公司(机构),规划设计建设简阳科幻小镇。小镇依托简阳市葫芦坝片区,建设中国科幻影视城,依照文旅融合的建设思路,建设游客可以互动体验的,又能用于科幻影视拍摄的影视制作基地。成都建设科幻小镇,在国内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建议给予全力支持。

三是建设科幻动漫、科幻游戏创作基地。成都市郫都片区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近20所高校30余万名大学师生,仅影视文创和数字创意领域就有10万余名大学生,具有发展中国科幻文创、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微电影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四川传媒学院与凤凰影视共同建设的府河源影视传媒科教产业园,已经吸引“国家动漫创意研发中心”等多家影视文创企业签约入驻。依托这些教学研发单位,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建议给予高度重视。

四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科幻产业发展。建议由成都市政府牵头,规划科幻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出台扶持政策,下大力气把成都建设成科幻之都、创新之都。

——省政协委员吴显奎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对中国科幻充满信心和希望

访谈

访谈嘉宾:范轶伦

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成都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外文编辑

目前在中国,从事科幻研究的学者十分稀缺,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更是屈指可数。范轶伦是第一个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推想小说与科学文化”专业修毕博士学课程的中国人,主攻中国和拉美科幻。而她的母校一直以全世界最大的科幻奇幻图书馆藏和高水平的伊顿科幻大会著称。

那么,作为一个在科幻研究方面具有顶尖学术理论背景的年轻人,范轶伦怎么看待由《流浪地球》引发的热议?又是如何思考成都打造科幻之都的未来发展路径?日前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的电影春节档,多达8部国产大片扎推上映,竞争激烈程度可谓历年之最,在周星驰、宁浩、韩寒三位口碑导演齐上阵的情况下,谁也没有料到一部科幻电影成了最大赢家。您怎么看《流浪地球》的超高人气?

范轶伦:这部电影的爆红说明它的受众面相当广,更意味着科幻作品的潜在市场是非常大的。就《流浪地球》这部影片而言,它的出现,价值和意义重大,它让我们对中国科幻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历经数年踏实地打磨,影片无论从场景、视觉效果还是文化视角上,都堪称中国科幻片之最。它为国产科幻片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系,我们在太空中看到中国人的面孔不再觉得尴尬了。

当然,客观冷静地说,这部影片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在科学体系上的一些硬伤,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上也有不足,不够立体饱满。但是,瑕不掩瑜,《流浪地球》为当代中国科幻电影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毋庸置疑的。

记者:今年省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言把成都打造成中国科幻之都,您怎么看?

范轶伦:成都有扎实的科幻产业基础和浓郁的科幻氛围。全国保持连续出版唯一一份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在此深耕40年,培育出了刘慈欣、郝景芳等众多科幻明星作家,诞生了银河奖及《三体》《流浪地球》小说等影响全国、享誉世界的著名品牌。成都还因为先后举办过4次世界级的科幻大会而吸引了全球科幻作家的目光,而且这里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科幻社团。近年来随着科幻热潮的推动,成都也诞生了不少专注科幻文化的创业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图书出版、奖项运营、影视开发、游戏动漫制作等,整个产业已具雏形。

我觉得政协委员的建言构想很好,它勾勒出一个远景,预计需要10到20年来完成。在具体操作上,不可冒进,要把眼光放长远,一步步踏实地去做。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习。美国科幻产业起步早,非常发达,他们的科幻电影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创造出惊人的产值。建议里提到打造简阳科幻小镇,创建中国科幻影视城,就可以参考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环球影城。作为一座互动式娱乐型的影视城,环球影城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可以取其精华,再结合中国特色,做好我们自己的影视城。

记者:在读博之前,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呢?也关注科幻领域吗?据说现在中国十分缺乏科幻人才?

范轶伦:读博之前,我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文化研究学士和哲学硕士,本科论文写的就是刘慈欣的《三体》,硕士论文则关注知名科幻作家韩松。

就学术研究来讲,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从文学、电影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而专职从事科幻这方面的,据我所知,包括我在内,国内目前只有5名致力于科幻研究的在读博士,其中4位都师从南方科技大学的吴岩教授。吴岩教授之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担任主任,是一位知名的科幻作家,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两年前吴岩教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在那里成立了国内首家“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成立这个研究中心的主要目的就是从科普、科幻发展与科研关系出发,推进想象与科学的连接,融通和激发对科幻的理解,把握更多对科学需求的谋划和对未来科学趋势的认知。

就产业来讲,国内的相关人才储备确实不够。虽然目前发展科幻环境大好,但是具体到产业链的各个节点,比如影视改编上的编剧、周边开发上的产品设计等等,还有很大空档。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创业者进入这个领域,他们本身的专业能力可以转换为科幻产业所需动力,而且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开始在中小学推广科普教育,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流浪地球》掀起了全民对于科幻和科普的兴趣和讨论,可能不久之后就会有科幻编剧说:“当年我就是看了《流浪地球》才打算写科幻剧本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了。

□本报记者 唐召怡

新闻推荐

心水交融 情润桑黎 记全市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吴登良

□本报记者黄志禄2018年12月表扬的资阳市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中,有一位水务战线的优秀干部,他就是吴登良。他敢...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