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苏40余年 川大教授曾枣庄380万字《三苏研究丛刊》出版 苏门父子那些事儿 这套书为你还原真实全貌

成都日报 2018-03-30 07:17 大字

著名学者曾枣庄 摄影 谢明刚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门父子苏轼、苏洵、苏辙就占据了3个席位,“一门父子三词客”传为千古佳话,与三苏有关的文献著作更是浩如烟海。昨日,由四川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巴蜀书社、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主办的《三苏研究丛刊》出版座谈会暨版权捐赠仪式,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举行,著名学者、四川大学教授曾枣庄,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周裕锴,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省文史馆馆员谢桃坊,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方永江等专家学者亮相。据了解,《三苏研究丛刊》是曾枣庄过去40余年从事三苏研究的论著集成,是新时期三苏研究的一个缩影,也是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以来的重大研究成果,备受学界瞩目。

380万字丛书 汇集40余年心血

《三苏研究丛刊》是一套丛书(含10种),包括《苏轼评传》《苏洵评传》《苏辙评传》《苏辙年谱》《三苏选集》《三苏文艺理论作品选注》《苏洵苏辙论集》《苏轼论集》《历代苏轼研究概论》《三苏姻亲后代师友门生论集》,共380万字。今年2月,这套丛书由巴蜀书社出版。该丛书是四川大学苏轼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也是巴蜀书社在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推出的第一个出版项目。

“可以说,宋代的三苏、三苏的宋代,耗费了我一生的精力,但值得!”曾枣庄在《三苏研究丛刊》自序中这样写道。曾枣庄表示,出版这套书就是想对自己的研究作一个总结,“在我的研究中,我比较强调苏轼的重要改革主张,这与此前的研究结论都有不同。这套书出来后,大家都还比较喜欢,因为有这套书在手,关于苏轼的许多资料都有了。”

潜心三苏研究 视野广成果丰质量高

《三苏研究丛刊》出版后,很快吸引了学界的目光。四川省文史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表示,曾枣庄出版的这套书有3个特点:“第一、权威立体再现三苏史学,还原真实全貌;第二、查阅大量文本古籍,点校、纠谬、补齐残缺,做了基础性、开拓性工作;第三、这套书是取之不尽的金山,将苏轼研究扩展到苏洵、苏辙,整理出版多部关于三苏的著作,而且在宋代文献整理、文学研究和古代文体学研究领域多有著述,具有填补学界空白的意义。”蔡竞评价说,以文而论,曾枣庄的三苏研究视野广、成果丰、质量高;以史而论,他对宋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尤其是集20年力主持编纂的《全宋文》,填补了宋文整理的空白。成都市社科院研究员李景焉则表示,这套书的出版影响深远,“对初学者来说,他可以找到实用的东西;对学者来说,他可以方便地找到一些资料。”

谈及这套书,巴蜀书社总编辑侯安国则看到了历史名人研究中雄厚的四川力量。“现在是由我们本地出版社推出四川专家对四川历史名人的研究成果,这让我感到很自豪。苏轼是四川省“首批历史名人”之一,在全省各方努力之下出版的这套书,对总结新时期的三苏研究,推动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惠及更多读者 无私捐赠永久性版权

曾枣庄不仅是一位三苏研究的开拓者,还是一位无私的三苏研究者。在昨日举行的座谈会活动中,曾枣庄向巴蜀书社捐赠了《三苏研究丛刊》永久性版权。巴蜀书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四川学者以实际行动,将出版资源留在四川的举动。曾枣庄则谦虚地表示:“这是我对出版社的回报,也是希望为四川出版界、为苏学研究再尽绵薄之力,希望我的研究成果能惠及更多读者。”

作者谈治学

毕生心血献三苏 八旬曾枣庄仍然“闲不住”

“三苏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呢”

曾枣庄为三苏研究贡献了大量心血,可谓“毕生心血献三苏”。他是一名倡议者,致力于推动三苏研究发展,他是一名开创者,从为苏轼“正名”到拓荒三苏研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枣庄讲述了自己与三苏研究的40余年情缘和治学历程。

研究三苏笔耕不辍

1937年,曾枣庄出生于四川简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宋代文学研究会顾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学术顾问。

从事苏学研究40余年,曾枣庄至今笔耕不辍。“从表面上看,三苏研究尤其是苏轼研究已没有太大空间,其实不然。”昨日座谈会上,曾枣庄提出了三苏研究的新方向,如三苏中唯一没有全集校注的苏辙,苏学研究中大量文献还束之高阁,未被充分利用。曾枣庄笑称自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虽已算高龄,但仍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年完成编纂的《三苏文化大辞典》即将与读者见面。接下来,我还准备编纂《三苏汇评》《三苏书信全编》等。”

苏轼的人品让人敬佩

“我之所以研究苏轼,最初就是因为敬佩他的人品。”曾枣庄告诉记者,苏轼确实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人品很值得人们敬佩。在曾枣庄看来,三苏父子中,文章写得最好的其实是父亲苏洵。“三苏父子中,苏洵成名太晚,而苏轼、苏辙成名又太早,所以苏洵的文章都是经过充分打磨过的,经得住反复推敲,而苏轼、苏辙成名过早,文章就多凭着才气,修改打磨就显得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发现苏轼的诗文会出现一些用典错误。苏轼是才子型人物,写文章多属一气呵成,出现错误也并不奇怪。”

“苏轼在很多领域堪称创新型大家,如果非要给苏轼一个定位,我觉得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通才,找不到第二个能跟他的整体成就相媲美的。从发展的全面性来讲,的确找不到第二个人。”曾枣庄说。

做研究要有不同观点

“我有一个可能有些刻薄的观点,研究苏轼的人何其多,读完苏轼著作的人何其少。”曾枣庄告诉记者,研究苏轼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这个人物涉及的研究面太宽了。

谈及学术研究,曾枣庄说:“做研究如果是一直在炒冷饭,你的研究就很难出成果。但是,如果你能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研究就是值得的。”在三苏研究中,曾枣庄首次提出苏轼是位革新者,让人耳目一新。

专家评作者

真学者 了不起

“苏轼的著作广泛、品类众多,研究难度很大,我钦佩曾枣庄先生能够常年置身苏学之海!”成都市社科院研究员李景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感叹。对曾枣庄的同仁及学生而言,《三苏研究丛刊》可以见证曾枣庄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研究风骨。

四川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谢桃坊与曾枣庄相识近40年,在谢桃坊看来,曾枣庄眼光独到,掌握大量资料,是他研究苏学的一大优点,“他掌握了大量的文献做基础,用功极深极细,立论可靠,他研究三苏的时间之长、成果之多、影响之大,在当下学界是罕有匹敌的,是一名相当了不起的真学者!”

巴蜀书社总编辑侯安国表示,他是曾枣庄带的第一批研究生,曾与老师一起参加《全宋文》的普查,“《全宋文》总字数逾1亿字,内容更是遍及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可想工作量有多大。”

四川省文史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说,曾枣庄是当现代少有的耐得住寂寞与清贫的学者,“他对三苏的研究全面、丰富、准确,需要对大量资料进行细致梳理,这种奠基性基础研究工作得到的经济回馈是很有限的,但他默默无闻做了很多年。”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雪艳 报道

新闻推荐

一路向北,成都企业搬“新家”首选青川

本报讯(记者刘保刚)3月中旬,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刘自强率团到成都简阳市农机产业协会考察,在当地农机产业园区就青川承接成都铸造产业转移与企业家们深入交换了意见。企业家们纷纷表示,经过前期到青...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