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阳 成都北部新城的品质生活

成都日报 2018-02-01 06:33 大字

在德阳城中心,枯水期也有着丰富水量的旌湖,成为迁徙的鸟儿在南方越冬的伊甸园

这是一座山水相融、风景如画的园林城市,背依青山、怀揽秀水、面朝平原;

这是一座生态绿色、人鸟同城的城市,是喝着咖啡就可以观鸟的地方;

这是一座交通便利、通达四方的城市,是坐着动车20分钟便可抵达成都的地方;

这是一座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城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孕育出无数优秀人才;

这是一座品质卓越、适宜宜居的城市,教育资源富集、医疗水平卓越;

这是一座古今交融的城市、一座以“智造”闻名的城市、一座创造奇迹的城市,一座加快崛起的成都北部新城——德阳。让我们一起走进德阳,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脉搏,用心体会这座城市散发出的温暖。

生态品质 谱写城市观鸟的佳话

一年中,随着季节的改变而作定时迁徙来变换栖息地的鸟儿,被称为候鸟。它们通常在深秋,天气逐渐转凉之时,结伴飞往南方环境优越,气候较暖的地区越冬,待天气转暖,再飞回北方筑巢繁殖。在距离成都北部仅40余公里外的德阳市城中心,枯水期也有着丰富水量的旌湖,成为迁徙的鸟儿在南方越冬的伊甸园。

1月寒冬,一只红嘴鸥赤色的爪子划过平静的湖面,荡开一波又一波深深浅浅的涟漪,让原本肃杀的严冬,突然变得温暖而灵动起来。一大早,旌湖两岸旁来自德阳、成都、绵阳等地的观鸟爱好者,便早早地架起了专业的观鸟设备。旌湖之上,鸥鹭成群、雁鸭齐聚,鸟儿们梳羽晒翅、婉转歌唱,好不热闹。各类鸟儿在旌湖上空或起舞、或盘旋、或俯身点水……就像一群群跃动的精灵们,与头顶的蓝天、两岸的绿树、波光粼粼的湖面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罕见而极富生命感染力的城市生态图景。近年来,在德阳城市观鸟,成为冬季里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一项活动。

一座因工业而闻名的城市,年年与成群候鸟相伴,早已传为全国观鸟爱鸟界的一段佳话。据了解,在德阳生存的野生鸟类超过260种,每年立冬到第二年春分,约有上万只越冬候鸟,从中国西北、东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甚至北冰洋,不远万里飞到旌湖过冬。候鸟成群而来,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爱鸟人士,慕名来到德阳旌湖湖畔。

人鸟同城的罕见景象,是德阳近年来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自2001年旌湖蓄水以来,德阳已经成为成千上万只候鸟越冬的栖息地,而今后,鸟儿们的栖息地还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德阳正在进行旌湖两岸提档升级工作,打造完成后,旌湖两岸将成为一个融校园文化、现代艺术、观景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4A级城市滨水空间。”德阳市市政设施和园林建设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了解,自2017年9月德阳启动旌湖两岸提档升级工程以来,旌湖两岸日新月异。如今,4A级旌湖两岸滨水走廊示范段的打造已经接近尾声,卡通喷绘广场、骑游道和停车场,为市民和游客观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出行体验。正在建设中的亭江街、岷江桥段,工人们在移栽银杏树。据介绍,改造完后,旌湖凯江桥到岷江桥将共有银杏153棵,面积达3430平米,将成为旌湖的一大新景点,也将为候鸟们提供更广阔的乐园。

以旌湖两岸提档升级为切入点,德阳的生态建设蓝图正进一步铺开。按照规划,未来5年,德阳将以“八江十湖”、“锦绣天府国际健康谷”为亮点,建设生态最优美、环境最宜居的田园典范。其中即将实施的“十湖”项目包括天府北湖、天府西湖、三星湖、白鹭湖、旌南湖及健康谷范围内的天府东湖群(华强湖、蚕丛湖、东湖、子云湖、玄珠湖)。建成后的“十湖”项目将是集水源工程、湖区景观工程、泄洪道及湿地基础建设工程、湖区水生态系统构建工程、环湖市政园林工程、特色小镇、智慧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而将来,在成都北面的这座北部新城里,将处处可见鸥鹭飞翔的身影,凸显这座城市的生态品质。

同城品质 “半小时经济圈”效应显现

候鸟年年不远万里迁徙德阳,栖息这座远方的家,心之所向。如今,在成都与德阳之间,也有这样一群“候鸟族”,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往返于成德两地,乐此不疲。

上午7点08分,从德阳开往成都的C6225次动车驶出德阳站,满载着成德两地的“候鸟族”们出发,半小时后,停靠在成都东站。在成都一家公司上班的德阳市民邓先生走出成都东站,换乘上成都地铁2号线,前往自己所在的单位。“比在成都市区开车上班还要快。”对他来说,成德两地动车的开通,大大方便了他和家人的工作和生活。

2014年12月,成绵乐动车开通运营,正式开启了成德两市的双城生活的模式。2016年9月,成德动车实现公交化运行;2017年1月,成德区间动车增至22对,并开通了始发站德阳到成都的动车,实现两地动车平均30分钟一趟;2017年12月28日,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德阳到成都之间的动车增加至30余对。

“目前往返于成德两市的动车有77趟,最快23分钟即可从德阳到成都,平均20分钟左右就有一趟动车发出。”德阳市交通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13年,成都与德阳两市签署了《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交通作为成德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

“现在感觉是随时到成都,都会有动车,真的是随走随有。”同样在成都工作的德阳人陈光明告诉记者,以往开车从成都到德阳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而现在乘坐动车,平均仅需要半个小时,费用也比开车节约不少。“现在德阳成都两地跑太方便了,可以说是实现了同城生活。”陈光明说,如今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和他一样,加入成德“候鸟族”,享受这双城生活带来的便利。

针对越来越多每天或每周通勤往返于成德两地的“候鸟”大军,德阳市交通局表示,下一步,两市还将进一步增加在通勤时间段的动车数量,方便两市居民的出行、工作和生活。动车在两座城市之间实现公交化运营,无疑是成德一体化的最直接体现。而以动车公交化运营为标志,越来越多的交通项目正在成德两地之间建设,就像两座城市伸出的触角拥抱彼此,把两座城市紧紧地连在一起,融在一起。

目前,成德一体化标志性工程——成德城市主轴“天府大道北延线”已经开工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建成后将成为纵贯德阳、成都、眉山的南北长150公里、世界最长的城市主轴;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德阳至简阳段、德阳至都江堰段加快推进建设;中金快速通道预计春节前形成通车能力;德阳经金堂至天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成德绵高速扩容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成都至德阳轨道交通规划加快推进前期工作;成彭快铁向北延伸正在进行方案研究……

今后,交通的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拓展成都、德阳城市发展空间,串连起成都、德阳“同城生活”,让成德两地市民如居一城。

创业品质一个创客的理想家园

成德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动车的公交化运营,不仅方便了越来越多在成都工作的德阳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成都人到德阳创业。

走进位于德阳市中心城区的T39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进门,记者便被这里的人文温度所吸引。不同于以往冷冰冰的写字楼,T39完全成了创客们共同的家。木艺工作室纯手工打造的童年记忆手工木马、花艺工作室千姿百态寓意丰富的花艺作品、扎染工作室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青色墨迹布艺制品,以及一旁的咖啡厅不时飘来的阵阵咖啡醇香,让这座园区显得有些不同。

采访之际正值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听闻由入住园区的小伙伴们众筹的餐厅“上座”正在免费施粥,便也同工作人员一同,喝了一碗。浓浓稠稠的腊八粥,就像这里浓浓的人文关怀与艺术氛围一样,带给每一个走进园区的人温暖。

“园区去年腊八节开园,到今天正好一周年。”T39创意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T39创意园总建筑面积7600余平方米,为了让园区区别于普通写字楼中人与楼的冰冷关系,园区采用共享经济的概念,设有园林式会议厅、户外花园、咖啡厅、餐厅、书吧、展览大厅、创新俱乐部等公用区域,让园区在拥有普通写字楼办公功能的同时,提供更好的公共软环境。此外,T39还兼具孵化功能,园区除了为创客们提供创业办公空间外,还可提供创业导师、投融资对接、小微企业商务服务等全方位的保姆托管,为创客们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如今,仅短短一年的时间,T39便靠着自身的温度,吸引了100余家企业注册,60余家企业入住园区,提供就业岗位350余个。在吸引德阳本地创客不断加入的同时,也吸引了成都的创客,据了解,目前T39创意园区内,来自成都的企业占到10%左右。

作为全川地(市、州)首个以广告创意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T39的顺势而生,与近年来德阳在加大创新创业力度密不可分。五年来,德阳的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建国家级高新区1家(德阳高新区);成立德阳首个校市合作实体平台——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6000万元“阳光天使投资基金”投入营运;打造“德阳创客”品牌,组织“德阳创客”等大型主题活动20余场……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完善:获批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银行贷款+保险保证+财政风险补偿”的合作机制;探索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制定了《德阳高新区知识产权集中高效的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德阳高新区先行先试,形成德阳高新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高地……

平台的搭建和政策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创客来到德阳,激发出这座城市的动力,让创业者们感受这座城市包容的创业氛围和创新活力。

服务品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聚集

扛起一座城市创新创业的大旗,需要人才的支撑。而在人才培养上,一直是德阳的“拿手戏”。“德阳的职业教育在全国都是一张名片,我们的建院、工院每年排名都是全川前列。”德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德阳的职业教育优势突出,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市。目前,德阳已建成职业院校2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每年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4万多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8%。

不难发现,德阳的职业技术教育优势与成都的高校资源正好形成互补,为了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德阳在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在德阳创办职业学校的同时,注重引进国际教育资源,支持职业院校与德国合作共建中德汽车学院、中德库卡机器人学院、西门子先进制造中心,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通过引进标准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此外,四川省商贸学校、德阳安装技师学院、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德阳黄许职业中专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分别与台湾6所中职学校签订了姊妹校结对协议。

高校教育优势进一步发挥的同时,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品质也在增强。在学前教育上,德阳突出“普惠”,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幼儿园14所,普惠性学位覆盖率超过70%。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监管机制,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该项课题获得2017年省政府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在义务教育方面,德阳出台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高中教育质量“提升”上,德阳主动对接新高考改革,开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探索。继东汽八一中学成为海军工程大学生源学校后,又有5所中学成为清华大学生源学校、8所中学成为西南石油大学生源学校。新增省级示范性高中2所,该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14所,占比70%。

与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样,德阳还拥有高品质的医疗保障服务。

去年2月,全国第18个吴阶平泌尿中心在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挂牌,一年来,吴阶平泌尿中心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去了国际一流的诊断和手术技术,让居住在德阳的患者,足不出市,便可以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北京世纪坛等医院的知名专家每月3—4次到我院例行门诊、查房、手术等工作,患者可以预约华西的专家、北京的专家为自己看病和手术,且不用排队。”德阳市二医院、吴阶平泌尿外科德阳中心执行主任骆华告诉记者。“在我院从门诊到预约国内一流专家手术,平均仅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为患者省去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据了解,为了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德阳市二医院还引进了德国BK术中超声、国产红外光谱结石分析仪等前沿设备,获得广大患者的广泛认可。

同样在省内乃至全国数一数二医疗服务还有德阳市人民医院的托帕兹创面修复中心。在德阳市人民医院,通过引进以国际知名整形、创面修复、美容专家以色列莫瑞斯·托帕兹博士为首的团队,经过不断发展,如今德阳市人民医院的烧伤整形科成为全省最好的创伤治疗中心。

无论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还是医疗卫生的技术领先,德阳这座城市的品质,正在成德一体化发展中,一步一步与成都走向同质,为一方群众提供一方有温度的教育医疗保障,让所有居住德阳的人,都能被教育和医疗的品质服务。

一座生态之城、一座便利之城、一座创新之城、一座品质之城,成德一体化进程中的德阳,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建设世界智造之都、国际文化名城、成都北部新城、生态田园典范,用更好的功能品质、更优的人居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崛起成都之北。

本报记者 刘芳君 图片由德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简阳江源镇创新谋划柑橘特色产业园发展

为积极推进“中国·江源五丰农业产业园”发展,四川省简阳市江源镇依托柑橘种植基地,采取“三大举措”,创新谋划柑橘特色产业园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该镇积极推进园区内13个村12000亩“高标准农...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