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石桥茱藤面

内江日报 2017-12-03 00:00 大字

◇陈水章

清末民初,在简阳县石桥镇的半边街,有家不起眼却很有名的面摊子。这面摊没有店铺、没有招牌,就一块木板、一个火炉、几样杂物,随意摆在地上。旁边因有两棵茱藤,顺着别的树攀沿直上,高高的似伞一般罩下,镇上的人,便将面摊经营的面条称之为“茱藤面”。

别看摊子小,茱藤面在当时的石桥却很有名气。天不亮,就有附近的居民,拿了碗钵前来等候。木板用板凳架着,烧水的炉子摆在案板边上,盛面条的碗是土陶大碗。经营者二十多岁,腿有残疾。但他衣着整洁、动作麻利,见人就点头微笑,揉面、切条、下面、挑面……忙得不亦乐乎。仅仅一个早晨,就能卖出近百碗面条。等到太阳从沱江对岸升起,码头开始人声喧杂,他收摊了,挑着家什,朝上游的大码头方向走去。

据吃过茱藤面的老人回忆,这面也没啥特别,就是鲜、香、分量足,有劲道。面条现和现擀,煮面的水是古井水,没有臊子,每碗面里有坨洁白的猪油,外加一点鲜葱,如此而已。料这么简单,但镇上的人,特别是老人,尤其喜欢,还有那些守船人、挑夫也是茱藤面的常客。石桥盛产挂面,陕西路那边有家很大的作坊,生产出来的面叫“石桥手工高架挂面”,远近闻名。镇上的面馆多达十六七家,多数面馆都买现成的石桥面,唯茱藤面是现场手工擀制。

有好奇者打探年轻人的来路,发现他不善言辞,写不起字,很少与人交往,在镇上好像也没啥亲戚。除了知道他操一口金堂方向的口音,大家对他的底细几乎一无所知。

当时,石桥场的地皮贵如黄金,尤其半边街一带。逢场与否,临河这面都不能摆摊设点,因为紧邻码头,上船下船者多,交易十分繁忙。人们发现,河边忙碌起来时,小伙子的摊子已经不见了,他丝毫不影响别人的活计,码头管理者也没找过他的麻烦。后来有人学他的样,也赶在早晨抢这个时间上的空隙,生意却做不起走。老客似乎认定了只吃茱藤面,对别的摊子上的面条没啥兴趣。

其实,茱藤面的老板除了抓时间差,不与他人争地皮外,关键是他的面条分量足,利看得薄。这一点,别的老板做不到。在利字面前,让一次两次可以,一直让下去,古也好,今也罢,难。

小伙子每天收摊时,都不忘煮一碗面倒进一个土罐。最初人们以为是他带回家自己吃。后来有人发现,他担着挑子走到吊脚楼附近就停下了。然后,便捧着罐子朝瓦厂沟走去。

那儿有座孤老院。土罐里的面条是送给一位婆婆的。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打霜落雪,小伙子从未间断给那位老人送面条。人们纷纷猜测,他们之间有可能是亲戚关系。不然,他为何天天为她送吃的?

有一年冬天,孤老院那位婆婆去世了。

这时,人们才知道老婆婆与茱藤面的老板非亲非故,而且互相都不知道对方姓啥名谁。茱藤面老板的面摊子,原来摆在离场镇较远的张古庙附近,尽管价格便宜,一天却卖不出几碗。原本寄希望于那些烧香拜佛或是赶场回家的人照顾生意,没想到,这些人跟小伙子一样穷,宁肯饿着肚子赶路回家,也舍不得吃碗热乎乎的汤面。

有天黄昏,天下大雨,小伙子正焦眉愁眼,忽见一婆婆背着一背柴到他搭建的棚子躲雨。见婆婆与自己奶奶年纪相仿,小伙子心生怜悯,赶紧帮她放下背篼,并为老人煮了碗热乎乎的汤面。老人说身上没带钱。小伙子说,不要钱。老人愣了一下,接过碗,埋头就吃。

吃了面条,老人自我介绍,说她是个孤人,住在瓦厂沟孤老院。然后问小伙子,咋把摊子摆在这里?从这里过路的大多是穷人,你卖不了几碗的,你应该到镇上去试试。

小伙子说,他试过了,陕西路、福建路、城隍庙、栅子门,他都去过,人家要撵他,不让他摆摊。

老人想了想说,你到半边街试试,人力码头附近有两棵茱藤树,那儿地盘宽,树可以当伞。附近的人大多是挑夫苦力,每天有现银进账,不在乎花几个小钱吃一碗面。

小伙子摇头说,不敢,半边街不准摆摊,镇上有规定。

老人笑了:小伙子,那地方不许摆摊,是怕影响码头做生意。你早点去啊,九点前收摊,不会有人来管你的。

这时,雨停了,天已黑尽。小伙子担忧老人路上摔倒,就帮她背起背篼,送她回家。小伙子准备返回时,老人说,小伙子,我年轻时也开过面馆。做生意啊,有几样很要紧,穿着要干净,摊子要整洁,再就是心不要重,利看薄点。

第二天,天不亮,小伙子便挑着摊子去半边街试运气。有人认识他,说这里不许摆摊子哦。小伙子说,他只摆一会儿,九点就走。接着就有守船的、打更的、遛鸟的过来试鲜。早晨,河边凉,一碗现擀现做、分量很足的热面下肚,既饱了口福又暖了心。

小伙子为了感恩,便每天为老人送去一碗鲜汤面,直至老人过世。

就在那婆婆过世的第二天,习惯了早晨来吃茱藤面的熟客,早早来到两棵茱藤树下等候。但那个残疾小伙子却没有来。下一天也没有来,一个月也没见着他的面。

茱藤树还在,但茱藤面没了!

后来,又有人陆续在两棵茱藤树下摆面摊,做法与早前那个小伙子大相径庭,加了臊子,价格也提高了。普通人嫌贵,只有那些有钱人来光顾。临解放,有杨氏兄弟继续在两棵茱藤树下摆摊,撑到解放,方告终止。

每当与石桥镇的老人回忆起最初的茱藤面时,他们总是遗憾地说,吃了人家那么多年的面,却连人家姓啥都不知道,更不知道那个小伙子后来的下落。

有一年,我去泰国旅行,住酒店时偶遇一位三十多岁的华侨。听我们是四川口音,他主动过来搭讪,说他祖籍是四川金堂人,他爷爷曾经在石桥卖过面条。我问,你爷爷姓啥?他回答说,姓敖。我说,没有听说过。对方有点不服气,说他爷爷卖的茱藤面是石桥一绝哦,爷爷虽然残疾,却靠着自己的努力,把茱藤面卖到了泰国呢。

当时,我对石桥的茱藤面还不是很了解,就没有多问。后来为了搜集一些文史资料,才知道石桥当年确有一家叫茱藤面的面摊子,且几易其人,便后悔没与那位泰国华侨多聊几句,实在是遗憾。

新闻推荐

金盆村扶贫记——简阳市房屋征收补偿局工作组驻金盆村扶贫纪实

种优质桃、养小龙虾、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投资入股优质企业壮大集体经济……近日,记者走进简阳市宏缘乡金盆村,只见一派火热的发展场景。“现在我们村里的变化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翻天覆地\’。”...

简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简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