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砚池”三十载——东林书社建社30年回首
“内江东林书社建社三十周年书法篆刻展”将于9月18日在张大千美术纪念馆开展。
三十年前,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聚一堂,成立了艺术沙龙,他们目标笃定、相互学习,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一路茁壮成长。
光阴荏苒,三十年过去,他们青丝已成华发,但依然初心不改、豪情满怀。他们的文化底蕴厚积于本乡故土,他们的作品携汉安之灵气,弘翰墨之菁华,时不时有佳作在国展、省展中崭露头角,为书画之乡内江添彩,成为传承大千故里书法艺术的中坚力量。
◇全媒体记者 李静
志趣相投,成立书社
上世纪80年代,内江部分青年书法爱好者相识于某书法函授班。课堂上的时间不多,不能满足书法爱好者们切磋技艺的愿望,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交流,同时避免结业之后失去联系,指导老师李果青先生牵头并扶持成立东林书社。
为什么取名东林书社?当时内江已有西林书画室,以年长老艺术家为主。而新社团的成员大都是家住市中区的年轻书法爱好者,正好市中区有个东林寺,取名东林书社,可与西林书画室相对应。
1987年,东林书社第一次筹备会在内江市人民公园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召开。1988年2月21日,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内江东林书社章程》,确认书社社员年龄为18~35岁。东林书社正式成立,成为四川省较早的一个书法艺术沙龙,成员包括李明珣、杨军力、陶进超、霍祥界、叶自明、段开文等共计22名。
成立之初的东林书社定位为青年书社,以二十多岁的年轻书法爱好者为主,他们之中有机关工作人员、工人、教师等。
1999年,社员代表大会才第一次修改《内江东林书社章程》,将社员年龄修改为18~60岁,扩大了社员年龄层。
2007年,东林书社再次修改《内江东林书社章程》,明确取消年龄限制;理事会每届任期3年,社长不再连选连任。
至此,东林书社彻底告别青年书社的定位,有更多的社员加入,如今,社团成员已由最初的22名发展到了47名。
建社之初,艰难与欢乐并存
1988年3月,东林书社举办了首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对于根基薄弱、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的年轻人来说,举办一个像样的展览,前期筹备十分艰难。
没有场地,大家通过亲朋好友牵线,四处奔波,终于寻得位于中央路的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礼堂,礼堂窗户漏风,只得用牛皮纸将破窗户封好,再挂上每个人两幅装裱好的作品。
陶进超是东林书社的第一届理事,他告诉记者,东林书社每一次活动经费都是成员们均摊,没有任何赞助。第一次展览,每个人的作品必须用宣纸书写,一刀宣纸三十元钱,当时自己一个月工资才二三十元。陶进超纠结了许久,咬咬牙,终于花了两个月工资买了两刀宣纸。但是装裱问题又难住了他。“那时候装裱一幅作品要花十多元钱,我想了想,干脆自己装裱。”陶进超说。为此,他特意请教了装裱工,自己买材料装裱,虽不十分完美,但现在想来,非常有意义。
展览布置完毕,为了宣传这个书法展,所有社员齐心协力,拉上亲朋好友全员出动,竞相奔走告知开展消息。到了晚上,社员们再提着浆糊,抱着自己手绘的广告画,将其张贴在电影院、街心花园等人流量较多的地点。
开展时间为3月1日-3月6日。来观展的人不少,包括内江书法界颇有名望的老先生,这让东林书社的成员倍感欣慰,从此,他们怀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内江这片沃土上将书法之火燃烧得越发旺盛。
当时,东林书社有一件让其他艺术爱好者十分羡慕的事。
书社成立后,两个月举行一次书法活动,进行临创和交流讨论,并不定时聚会,由时任社长负责组织,或在书斋,或在户外。每次聚会大家都会对作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言语率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东林书社成员的艺术造诣越来越高。
聚会时,每人会带上一两幅作品,挂在墙上或者树上,有时候也摆到地上,吸引不少过往路人。社员们从构图、布白、用笔、用墨等方面进行讨论,有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感情。
中午大家聚餐,喝酒叙事,品鉴书法,热闹非凡。若有社友“逢五满十”,书社会组织社友为其“祝寿”,社友们每次的相聚都非常愉快。“用我们第一任社长李明珣的一句话,‘东林书社每次聚会都像过年一样。\’”霍祥界说。
在批评与欢笑声中,在一次次聚会交流中,社员们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社员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书社文化,浸润甜城沃土
纺织工人出身的刘柱是后来才加入东林书社的。
“在朋友的引荐下,我有幸认识了书社里的其他成员。他们敢于说真话,坦诚率直又满怀热忱的态度吸引了我。”对于当时二十多岁的刘柱而言,能够和书社的成员们一起学习,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勤于钻研,乐意听取大家的意见,书法日益精进,如今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员。
像刘柱这样慕名而来的还有曾经的煤矿工人曾国武。上世纪90年代,曾国武从威远某煤矿来到内江,感受到了东林书社散发出的朝气,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如今,他已经成了张大千纪念馆专职书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
社员郑红扬十余年前加入东林书社,从一名喜欢写字的摄影人成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林书社是他背后强有力的后盾。
翰墨飘香三十年,在李果青、李文馥、李代权等老一辈书法家的关怀下,东林书社成员顺应书法之乡的土壤属性,逐渐发展壮大,它的文化浸润了甜城沃土,成长为内江书法界的中坚力量。
为了让艺术走进群众,走进千家万户,东林书社的成员们满怀一腔热情,常常到军营、学校、乡镇进行书法交流。
条件不好的时候,大家背着笔墨徒步下乡,后来,公交车普及了,就坐车去史家等乡镇开展书法活动,吸引老百姓观看,群众喜欢这样的活动,自发地爱护展出的书法作品,“你小心点,别把那张纸扯烂了!”对于看展览的调皮孩子,家长会这样呵斥。
书社还组织社员到外地参观、学习或者交流,宜宾、资阳、简阳、安岳等地都去过多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拓宽了眼界,认识了更多书法界的朋友,得到更多学习机会。
梅晓初等老一辈书法家经常受邀参加东林书社的活动,梅晓初甚至将东林书社的成长和活动过程记录在《梅英日记》中,成为东林书社珍贵的历史材料。
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东林书社也会请外地名书法家来为社员们指导,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应辉先生曾两次到东林书社给社员们进行书法艺术创作指导。
此外,内江的普通书法爱好者也常常参与东林书社活动,连绘画界与摄影界的朋友也热衷于与东林书社的成员们一起活动,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7年,“东林书社建社二十周年书法篆刻展”在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开展,从破旧的小屋到明亮的展厅,社员们一路艰辛走来,收获了智慧与成长。
墨守砚池,等待下一个三十年
2017年,东林书社迈入“而立之年”。
为了此次展览,书社理事会从去年底就提出方案,开始筹备并鼓励社员潜心创作作品,到今年五月进入展览倒计时,大家熬更守夜,花了两个月时间用心完成了《内江东林书社建社三十周年书法篆刻展作品集》,布置展厅花了一个月时间。
张大千美术馆二楼三个展厅,将展出共计70余件精心挑选的作品,“展厅将以舒缓的古琴背景音乐,仿古家具、艺术陶瓷、名贵兰草等衬托作品展出,希望能为观者营造一个良好的观展氛围。”东林书社现任社长霍祥界说。
这是检验成员们三十年艺术追求的成果,也是大家为三十年精心准备的一场文化盛宴。
“朝如青丝暮成雪,欣慰满怀;而今迈步从头越,踌躇满志。再一个三十年,依然会墨守砚池。”霍祥界如是说。他还表示,下一个三十年,东林书社的社员们将继续挥洒笔墨,用心学习传统书法,让书法散发出更大的魅力,浸润书画之乡这片沃土,吸引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参与。
毫挥千嶂雨,砚洗一溪云。
将书法文化散播开来,为繁荣大千文化贡献力量,这是迈入“而立之年”的东林书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光在变,东林书社成员对书法的热爱不会改变。虽然这只是民间组织的书法社团,但大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会让东林书社成为内江书法界更为重要的力量。
在东林书社建社三十周年之际,社员们怀揣热忱,为甜城市民献上一场艺术盛宴。“墨守砚池”,诉说着东林书社每一位成员对书法的那份纯真和热情。
(本文图片由霍祥界提供,特此致谢!)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丽张光才记者吴显云)9月7日,成都市检察系统扶贫工作法治广播站经验推广现场会在简阳市检察院举行。市检察院、基层院领导及广播团队50余人分赴禾丰镇农云村村公所和异地搬迁安置两...
简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简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