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丰塘畔稻作传统的节气智慧 高 峰

淮南日报 2020-10-28 13:14 大字

每次经过安丰塘,站在北堤,南望烟波浩渺,北视稻菽千重。绿野仙踪中,有一座楼宇精巧、红旗招展的小学校,正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此情此景,总是让我怀疑他们朗诵的是《诗经》中古老的句子: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淲池水流,浸彼稻田”,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放水灌溉稻田的诗歌。据考证,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碳化稻谷,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人类在上古时代就驯化和种植了稻谷。而稻谷为人类提供了主食的同时,也带来了风俗各异、信仰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社会形态等等。

2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辅助楚庄王问鼎中原,成就春秋霸业的楚相孙叔敖,他看中了寿春之南的土地,建造了体系庞大的芍陂灌溉系统,其核心部位就是今天的安丰塘,这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又过了1000多年,在距离安丰塘向北几十公里以外的淮河岸边的八公山上,汉淮南王刘安集门客之智而成“牢笼天地,博及古今”的《淮南子》。在这部书中,奇迹般地完整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在寿春的大地上,两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先后发生了,农耕管理和节令节气的碰撞产生了震古灼今的火花。

水稻的种植是一个非常耗费水资源的农耕,而寿春的稻作传统历史悠久,得力于“天下第一塘”安丰塘。孙叔敖修建芍陂,大兴水利,千年古县,水稻种植得以大规模的发展。三国时曹操下“开芍陂屯田”令,邓艾修治芍陂,“引水浅灌”,“广田蓄谷”“大积军粮”,使寿春成为繁荣富庶的产粮中心。

如果从空中俯瞰,你就会发现,安丰塘像是一个肚大腰圆躺在大地上的母猪,而陂塘四周,遍布而开的放水斗门,串联起来就像一个个母猪的乳头供小猪仔吸吮。寿春受此滋养,旱涝无忧,人们安居乐业。在这一片土地上,遍布着炊烟袅袅的村庄,散布着极具富足意味的古老村庄,糖坊、粮坊、油坊、酒坊、磨坊等等。

寿春厚朴的农人在长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总结出来的农耕管理与节令的关系,到了近在咫尺的八公的耳中,被总结和记录为完整的时令耕作“操作系统”,1700多年前的二十四个命名,竟然神奇般的一字不差,沿用至今。现在,我们从零星散落民间的稻作谚语中蕴含的节令智慧,来说明一株稻谷的前世今生。

安丰塘下,多是水田,当地人又叫“下冲田”。头一年秋收之后,需要水沤过冬。农谚有云:“冬不淹垡,春不露脊”。就是要求水田过冬,土壤既要冬利冻酥,又要春防晒僵,这是流传至今的沤田经验,沤田者,放水养田也。以前灌区水稻种植一年一熟。现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是一麦(菜)一稻,这种连作种植模式历史悠久,延续至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润物,春水泡稻,然后催芽、育秧、栽插、灌溉、除草、除虫、施肥、烤田、收割……。当此时,做其事,干其活,不误农时,所谓“人误地一时,土误人一年”,“庄稼不收当年穷”就是这个道理。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泡稻正当时”,“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退后”。东南风不偏不倚,气温缓慢回升,已经到了杂花生树的清明时节,因为水还有凉意,赤脚下田颇要一点勇气。在平整后的秧田上再敷一层从池塘里捞上来的淤泥,将泡好的稻种撒下,再覆盖一层薄膜催芽育秧。“梨花香,早下秧”。这是八公山下的农民根据梨花开放的程度,提醒农时。没有梨花的地方怎么办?可以看柳:“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稻谷很快发芽,长成细嫩的秧苗。人们从墙壁的木桩上取下闲置了一年的“秧马”,男人在使牛犁田、耙田、耖田,女人在拔秧,小孩子坐在“秧马”上做着天马行空的游戏。而安丰塘畔有农谚:“四月八,苋菜掐,四乡人家把秧插”。古与今的“四月”大体正合,“小满栽秧一两家,芒种插好秧满天下”,说明节气是硬道理。

我曾在安丰塘塘埂上遇到一位卖鸡头米、菱角的江姓老妪,今年78岁,18岁“行婆家”嫁到戈家店,做了一辈子庄稼,提起插秧,她居然给我唱起了一首歌谣:“米饭好吃秧难栽,大馍好吃面难硙,栽秧好比纳鞋底,一针到头又回来”。劳动人民真是大智慧,居然用“纳鞋底”来比喻插好秧,绝妙无比。

接下来是稍微清闲一点的田间管理:除草、除虫、施肥、排水、灌水、烤田等等。暑热来临,白天蝉噪于树,夜晚蛙鸣在田。“秧薅五交没有糠,棉锄六交白如霜”。干什么事者要用心,连除草薅秧也如此,说明草也不是好除的,要除得恰当其时。“六月不热。稻头不结”,“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安丰塘畔,绝无干旱之虞。每当夏季,支渠如网,放水灌田,秩序井然。斗门启闭,古有立规,即使急得火烧眉毛,也绝无抢水纠纷。明清之际,孙公祠有春秋两祭,这是芍陂的水神崇拜仪规。只可惜的是,我们的孙叔敖早在汉代即被史家司马迁评定划归为天下古今“循吏第一”。这刚好符合我们各个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既清廉又能干事的好官形象。所以,他至今也没有能够像建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那样,进入到人们顶礼膜拜的水神序列,享有鼎盛的香火。

“麦到小满稻到秋”。秋是个大概念,古人云:快要成熟的水稻“尤畏秋旱”,从立秋到霜降,要跨过六个节气,黄淮地区,单季杂交稻一般在秋分和寒露间收割。“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收割也是刻不容缓,秋雨绵密,突降寒霜,只好看老天的脸色了。老古话“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水稻的黄熟,是一个“青黄交替”的过程。那种黄,非常纯净,是由里到外渗透出来的,又慢慢加深增浓,而青则悄无声息地退去了,那种黄,不是涂抹上去的。水稻们到了节令,步伐一致,要黄大家一起黄,一株也不落下。农技专家说,稻壳变黄,籽粒变硬,正是完熟的开镰收割之时,不要等到黄色萎淡而退,枝梗干枯,容易折断,水稻枯熟,熟过头了,影响大米的质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新米上市的时候,中秋节也到了。桂子飘香,秋高气爽,人们留下全年的口粮之后,剩余的稻谷正在售卖,手扶拖拉机开足马力在村村通水泥路上突突跑着,上面堆着装满稻谷的蛇皮袋,坐着喜笑颜开的媳妇。

季节在亘古不变的节气中循环往复,而千古陂塘,起自孙叔敖,历朝历代有功于此者,除了清明的当政者,更有不可计数的百姓。这的确称得上是一口天下的仁义大塘,“飨其利者为有德”。当一道道斗门打开,这种恒久的浇灌如甘露普降。就像现在,安丰塘下那美轮美奂的“稻田画”,我只好采用航拍来进行构图设色,用GPS来定位这个鱼米之乡。

新闻推荐

宜宾,一座智轨舞动的文化城

一条江跳动了两颗心,一条江缠绵了一段情,江的那头是上海,江的这头是宜宾,他们守望着,千百年来,饱尝着相思的惆怅。“君住长江头...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