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改革开放后党的重大决策(下)

今日崇州 2011-06-10 15:46 大字

三新突破年发展规划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以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为统领,按照“一点突破,两翼齐飞,整体推进”发展战略,“两大发展走廊、三大产业集群、七大特色区域”的“237”发展布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富民惠民发展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推动崇州工业发展率先突破,以工业发展的突破带动一、三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快速、有效地推进崇州迈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一年有新突破、三年有新成就、五年上新台阶”的“135”发展目标。项目突破年

2008年被确定为“项目突破年”。调整优化后的11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2.23亿元,按期完成项目15个,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项目35个;全市新引进项目158个,引进到位成都市外资金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00万美元,出口创汇3860万美元。工业集中发展区8.7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拓展区基建工作正式启动,完成投资29亿,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引进工业项目99个,其中亿元以上20个,协议投资总额110亿元,到位资金28.11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132个,57个项目建成投产,隆腾鞋材市场等12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家具、制鞋两个国家级质检中心落户园区建设,制鞋及配套单体企业达到218个,家具及配套单体企业达到21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家,制鞋、家具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工业集中度达到45%。“四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引进签约项目35个,协议资金18.5亿元,到位市外资金4.5亿元;获批成都市以上农业建设项目43个,争取各类资金1.1亿元。全市新增农用地流转面积5.47万亩,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60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6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达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

项目加快建设年

2009年被确定为“项目加快建设年”,落实重大项目系统负责制,重大项目在加快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42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0亿元,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13个四川省、成都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超额完成成都市下达目标任务;灾后重建项目累计开工538个,完成投资68亿元,占2008———2009年度计划投资的109%,灾后重建完成投资比例排名成都4个重灾市县第一。狠抓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引进、建设,2009年引进各类项目153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2亿元,完成成都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25%。

产业升级发展年

2010年被确定为“产业升级发展年”。市委、市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一是,工业经济向高端迈进。完成技改投资46亿元,申报省、市重点技改项目11个。汇源塑料光纤国家级地方工程实验室正式命名,5户企业分别被确定为省、市级技术中心,全市新增省市著名商标4件、发明专利33项。家具产业向高端发展。西部国家级家具、鞋类两个质检中心等高端检测平台投入试运行,工业区获得“中国板式家具产业基地”授牌。新兴产业渐露头角。塑料光纤产业加速成长,富士康配套产业园落户工业区,消费类电子产业开始进军崇州。工业配套能力继续增强。一批与主导产业配套的创意设计项目落户工业园区,园区成功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二是,现代农业加快升级。土地加快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组建了5个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农用地流转经营面积达到19.6万亩。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有机农业为重点,建设粮油高产示范片8个、万亩富硒大米生产基地1个、特色产业高效示范片3个、优质高效粮经综合示范带1个,建成7个标准化养殖场、3个健康生猪养殖示范基地。高端价值链条加快延伸。完善了“文井源”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体系,新增有机农产品认证14个;建成了市农技中心和1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川西平原现代农业科技试点区。全市实现粮食总产32.8万吨、肉类总产11.1万吨、蔬菜产量28.5万吨,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13家、专合组织28个。三是,新兴服务业加快成长。旅游业增势强劲,在第十一届西博会上签约旅游项目6.5亿元,置信、中冶等知名企业进入崇州参与旅游开发,全年接待游客30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亿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3.3亿元,同比增长42%;二手房成交2.1亿元。现代商贸竞相发展。全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25%。建成了15个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1个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完成货运量590万吨、货运周转量3.46亿吨公里。金融业健康发展。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开业,创立了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小超市”机制,被成都市作为“崇州模式”推广。抗震救灾

“5.12”地震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全身心开展了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了仅用57小时即成功营救出2000余名被困山区受灾群众和游客的奇迹,以最快的速度打通了鸡冠山、九龙沟旅游公路等重灾区生命通道,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全转移7万多名沿山受灾群众。及时向灾区发放救助金3699万元,救助粮369万斤,调运各类生活急需物资126种近万吨,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积极组织配合省内外对口援建,全速推进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建成72个安置点,完成12360套过渡板房建设并交付使用,安置受灾群众5225户18286人,安置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受到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省、市充分肯定。灾后重建

崇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灾后重建与建设新型城乡形态有机结合,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科学重建,在成都市重灾市县率先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644个灾后重建项目超额完成投资,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全面完成恢复重建,重庆市对口援建的111个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受灾群众住房条件在重建中大幅改善,灾区“三个集中”水平在重建中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升级,产业发展实现再生和跨越,灾区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首创的“交钥匙”与“交支票”相结合的对口援建新机制受到上级充分肯定。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崇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2010年比2005年增长97.1%;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0%以上。

五年来,全市城乡一体化进入新阶段。城乡规划日趋完善,“三个集中”加快实施,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升级,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来,全市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创立重大项目推进新机制,建立了政府投融资平台,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面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5%、11.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2%;城乡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加强,“户户有就业”目标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管理继续加强,人民福祉持续增加。

新闻推荐

2011年小麦示范工程通过成都市验收

本刊讯日前,崇州市“2011年小春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项目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通过了成都市农委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在听取了崇州市2011年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工程整体实施和完成情况汇...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