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人的水火崇拜

亳州新报 2018-07-20 09:48 大字

花戏楼景区内的火神庙

○王世奇

神灵崇拜与人文地理密切相关。亳州地区火神和龙王崇拜非常突出,本文以亳州地方志为依据,探讨历史上亳州火神和水神信仰的状况及成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其中寺庙庵祠数不胜数,除却大量佛教庙宇之外,有两位神祇的寺庙数量尤为突出,这便是亳州人耳熟能详的火神爷和龙王爷。这二位一个管火,一个管水,曾经香火极盛,在老亳州人的民间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说起火神庙,亳州人并不陌生。花戏楼景区内现存有清代所建的火神庙一座,谯城区牛集镇安溜集现存火神庙遗址,龙扬镇龙德寺集复建火神庙一座,每年正月十九举办火神庙会,十九里镇和汤陵街道辖区各有一个火神庙村。光绪《亳州志》记载,亳州城有火神庙十五座、火神阁七座、火星阁一座、火星庙二座,且均有地址和年代可考,火神崇拜在亳州之兴盛,可见一斑。

老辈人都说火神爷极其灵验,颇有功德,流传下了“大火烧亳州”等多个民间传说以及“谁不凭良心,就让火神爷烧他”的乡俗俚语。因火灾具有偶发性,人们往往将原因归结为做了亏心事被火神惩罚。

所以在亳州民间,火神爷不仅是人们祈求避免火灾的神灵,其刚正严厉的人格化形象也发挥了规范社会公序良俗的积极作用。

火神是中国民间普遍崇拜的神灵,亳州的火神崇拜,属于豫东火神崇拜的文化分布范围。豫东地区是中国火神信仰的重要区域。以亳州临近的商丘为例,当地的火神信仰一是三皇之一的燧皇(燧人氏),二是上古火正阏伯,并已形成豫东地区最大的火神庙会。《左传·昭公元年》:“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商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因颜色与火焰接近,故又名大火星,在古代是豫东及亳州一带的分野星,所以火神崇拜的成因便不难推断。

上古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火,所以产生崇火的习俗,并传袭后世,逐渐衍生出火神的形象。蒙城尉迟寺“中国原始第一村”出土大量红烧土房,可见当时的先民用火技能已经很高。

亳州的龙王信仰同样也起源很早,高诱注《淮南子》“土龙致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说明商汤时期已经用土龙求雨。唐朝时期国家诏令祭祀龙神,北宋初年已经有了龙神庙。两宋以降,殆至明清,龙王庙逐渐兴盛。据史料统计,清代淮河流域各州府县均有龙王庙一至二座,亳州城以七座龙王庙居首,数量尤为突出。

康熙《凤阳府志》记载,亳州北门有水府君祠。光绪《亳州志》载,明朝正统年间亳州即有晏公(即龙王)庙,后改为二郎庙;清朝有龙德寺、龙潭寺、龙神庙、白龙王庙、五龙王庙、金龙四大王庙、井龙王庙,其中井龙王庙是亳州独有,清朝时期官府曾多次修缮。光绪《亳州志》卷四·营建志二·坛庙·《修井龙王庙碑记》曰:“见北关外有井焉,泉源清澈,以供朝夕者,不啻万家。立龙王庙于上,以祈福佑,由来旧矣”。

亳州地处黄淮流域,黄河、淮河、涡河水患严重,加上温带季风性气候夏季多雨,秋冬少雨,导致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百姓无法控制自然,只能寄希望于鬼神的力量,龙王便在亳州香火大盛,洪灾时祈求治水,旱灾时祈求甘霖。受龙王崇拜的影响,现在亳州还有句俗语:“龙王爷搬家——离海(厉害)啦”。

历史沧桑,历经建国前的战乱和文革浩劫,上述龙王庙现已不复存在,唯有龙德寺以地名的形式存留下来,昭示着这个集镇的历史。

新闻推荐

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名单揭晓,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第九次获此殊荣———创新引领,传统企业华丽转型

本报记者张理想总体经济规模连续4年保持全国同行第一;连续13年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作为全国新闻出版及文化娱...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