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得姓与草有关的蔺姓

鲁北晚报 2014-06-05 18:02 大字

■蔺利元在展示自己敬录的谱系 ■相如家园外景

□晚报记者 孙洪师

两千多年来,蔺相如完璧归赵、舌战秦王、将相和睦的故事广为传颂,而今,他的一支后人在滨城区市东办事处南蔺居委会生活着,在他们的血液里,至今还流淌着祖辈的故事和辉煌,诉说着那曾经的历史和过往。

>>>相如家园里的蔺姓族人

在市区北部的黄河十路至黄河十五路之间,渤海八路以东地段,有一个名为相如家园的小区,该小区交通便利,四周均为城市道路,这就是南蔺居委会所在地了。

几百年来,蔺相如的一支后人就生活在这里,在这里繁衍生息,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进入相如家园,一尊蔺相如的塑像正注视着这里的一切,据2008年篆刻的《相如家园概述》记载,南蔺村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的后人,为此,结合该村实际和历史文化特色,塑造一种将相和的文化氛围。小区不但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更是根据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三个历史故事,打造了一尊蔺相如塑像,展现蔺相如一生的辉煌和历史贡献。

谈起南蔺家蔺姓的来历,几位年纪较大的蔺姓老人众说纷纭,蔺贞利老人说,祖先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而旁边的一位老人则说,他听老人说是从枣强迁来的。面对这个情况,记者询问是否可找到家谱,老人们都说不好找了。在他们的推荐下,记者找到了今年80岁的蔺利元老人。

在蔺利元的讲述中,蔺姓一支的迁移过程逐渐呈现了出来。

那是明末清初兵荒马乱的日子,蔺姓族人自山西洪洞向外迁移,在一个名为五道口的地方分开后,一支到了河北沧州,一支到了山东阳信,在阳信定居下来几年后,又有一部分南迁到了如今的南蔺家。

当时的南蔺家只有三十里路便可到大海,这部分蔺姓族人以一个看场院的屋子为中心,逐步建起了一个名为蔺家坞的村子。“据说,当时来的是五个兄弟,这就是南蔺家后来五大院的由来了,”蔺利元说。

虽然古滨州为退海之地,盐碱度较高,但当时的蔺家坞,沙土肥沃,土质很好,很适宜种庄稼,定居下来后,蔺姓先祖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过程。

在历史的发展中,耕读传家的蔺家时刻牢记祖先的教诲和辉煌,以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延续着家族的传承,蔺利元颇为自豪地说,“根据省里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南蔺家也出过吏部的高官,其中最著名的是蔺奭,蔺奭对蔺姓家谱进行了编续,并树立了记载蔺家先人行踪和贡献的石碑。”

>>>记录了家族辉煌的石碑

依据口口相传的信息,蔺利元给记者讲述了石碑的故事。

蔺奭是蔺家迁居滨州后的功成名就者,他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要将家族历史重新整理一下,并为祖上立一座石碑,以便后人知道祖先的业绩和贡献。但蔺奭当时忙于朝政,没有立即着手完成这件事。

告老还乡后,一天晚上,蔺奭做了一个梦,梦见死去的父亲催他完成临终遗嘱。于是,蔺奭就打发自己的儿子去了京城,请一位张阁老为石碑撰写碑文,但张阁老觉得蔺家先祖蔺相如极有名望,自己没有资格去撰写,便推辞了。蔺奭儿子回家告诉蔺奭情况后,蔺奭就再次打发儿子去京城,让儿子在张阁老的带领下去见李阁老,官职较高的李阁老写好了碑文,二人又指导蔺奭儿子找到石料和篆刻名家,最终,一个记载着蔺氏家族来龙去脉的石碑就这样树立起来了。

在蔺利元的印象中,石碑有两米半宽,八米高,自己四五岁的时候常在那里玩儿,碑文朝南,“大家都说碑底下是个大王八,其实,那是赑屃,又叫霸下,是龙的儿子。它长得象乌龟,喜欢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那个时候,我们经常爬上爬下,赑屃的头朝北。石碑被拉到后,赑屃就被埋在了地下,直到1998年施工被发现,赑屃由于太沉,现在可能就埋在职业学院南门附近的花池那儿了。”

蔺利元说,听老一辈人讲,石碑上还有个雕刻精细的碑楼,碑楼的顶层屋脊是二龙戏珠,碑楼前面还立着很多石人、石马、石羊,气派得很,以碑楼为中心的40亩地都是南蔺家的祖坟,这里号称“官场”,是不用交税的。

碑楼向东二里就是一条官道,官道上从滨县开始每八里就有一口井,以供过往路人和马匹饮水,官道之上车水马龙,而经过石碑的人们则要在碑楼前表示自己的尊重和景仰,要按规矩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每年正月初一,合村老少抬着祭品和社火到这里上老坟,真的是非常热闹。”

“1947年黄河归故,石碑就被拉倒填到黄河了,”蔺利元说,“当时用了两头骡子前面拉,两头牛后面推,总共用了三天的时间才拉倒石碑,石碑倒地后断为了两段,碑文被有见识的人拓了下来,后来写进了家谱。“文革”期间“破四旧”,要烧家谱,准备烧毁的时候被人抢救了出来,但现在不知道去了哪里。”

>>>蔺相如曾到过阳信

1998年,南蔺家石碑的底座被发现后,省里的一位文史专家曾来过南蔺家调查,“他调查后说,我们的蔺姓和蔺相如的姓氏是一个字,我们这支是蔺相如的后人,”蔺利元笑着说,“只有这些结论了,再具体的内容也没有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南蔺家的蔺姓族人是从阳信迁居滨州的,而提到阳信,就不得不说蔺相如和阳信的一段情缘了。

据民国十五年修纂的《阳信县志》记载,蔺相如曾来过阳信,其所带兵丁秋毫无犯,当地百姓深感其恩,在蔺相如死后,修筑衣冠冢纪念,至今,在劳店乡还保存有蔺相如冢、廉颇冢遗址。

作为蔺姓家族最广为人知的人物,蔺相如的事迹广为流传,他面对着强秦的武力和无礼,智勇双全地孤身让和氏璧回归赵国,并在首脑会议上争得了赵王的颜面。而面对着廉颇的傲慢无礼,他又以大局为重,谦恭谨让,赢得了廉颇和朝野上下的一致尊重,在其任职期间,赵国被其他国家尊重。

根据记载,蔺相如是韩康的后裔,而韩康则被称为蔺姓的得姓始祖。

《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记载:“蔺,姬姓。晋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以为氏。”这告诉我们,蔺姓是姬姓后裔,晋国韩厥的玄孙韩康,在赵国任大夫之职,被封在蔺邑(今山西离石县,一说陕西省渭南县附近)。于是韩康以地为姓,成为蔺姓始祖。可见,蔺姓是以封地蔺邑为来源的。而蔺邑的得名则源自当地广泛生长的蔺草,这种草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还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可见,蔺姓的来源也与这种植物息息相关。

此外,蔺姓历史名人还有隋代名将蔺亮、宋代朝奉郎蔺敏修、明代学士蔺从善、事母至孝的明代工部侍郎蔺芳、明代应天府尹蔺以权等。

新闻推荐

滨州文化产业发展年均增速28.19%

近年来,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36个。全市在建的文化产...

阳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信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