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滨州百年古建筑剪影 傌家神庙 硕果仅存的明代建筑

鲁北晚报 2015-01-20 17:44 大字

建筑是定格的历史,是凝固的音乐,是时代的烙印。不管是北国风光的大气恢宏,还是江南小镇的恬淡素雅,建筑总带着它独有的特色矗立在沧桑岁月中。

随着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开始消逝在钢筋水泥打造的高楼大厦间,那或温婉缠绵、或旖旎浪漫、或端庄大气的古民居、老阁楼、大庙宇也逐渐被世人所遗忘,在纷杂的商铺之后,在拥挤的高楼之间,那一方宁静质朴的世界越来越狭小。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每一片青砖绿瓦下都有一段曾经的回忆,那静默的回廊花窗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已经逝去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残存的建筑遗迹也将一一消失殆尽。

知道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想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多。为了挖掘深藏在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本报特此开辟《寻访滨州20世纪古建筑》系列报道,跟随滨州市著名摄影爱好者刘杰的脚步,领略那些典藏于影像中的古建筑的风姿。

□晚报顾问 刘 杰/摄 晚报记者 孙洪师/文

29

在惠民县辛店镇,有一个中华独有的“傌”(mà)家村,村子里95%以上的村民都姓“傌”,在这个连字典里都查不到字的村庄里,还有一座据说是建于明代的神庙。

根据相关记载,傌氏宗祠又称傌家庙,位于傌家村西边,是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飞檐翘角,两山以吻兽装饰;东西两山墙外上端是方青砖砌成,上面有浮雕图案。这个家庙雕刻细腻,古朴大方,小巧玲珑,为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是鲁北地区仅存的明代建筑珍品。

原来,这是村里傌姓人祭祀祖先的宗祠,关于傌姓,在当地流传着不少的传说。据说,最早的时候“傌”姓是“骂”姓,由于村风不好,县太爷勒令改“骂”为“傌”,教育众人学做人。另外两种都是和家族传承有关,一说因为人丁不旺,皇帝就赐这个民风淳厚的家族加个“人”字旁,便有了“傌”,还有是说家族就剩下了七个人,风水先生破局改“骂”为“傌”,家丁逐渐兴旺起来的说法,后两个说法都是表现了家族希望传承有后、子孙众多的愿望,是家族文化最真实的表现。

在摄影人刘杰的镜头中,这个四梁八柱的古建筑,虽然在现代房屋的挤压下显得有些破败了,但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屹立在这个家园中,看护着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傌”姓后人,听取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

几百年的时光流过,当年雕梁画栋的雄姿还在,在梁柱上,还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刻有的“万”字图案,更为这座庙宇平添了许多神秘感。

不经意间,屋梁上的蛛网和灰尘也映入了人们的眼中,或许是现代生活让人们顾不上去打扫她了,或许是它们和这个家庙一起被人们给遗忘了。或许,这些蛛网的主人曾见证过这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它还曾好奇地观望着这些匍匐在自己脚下的人们,尽管搞不清楚他们念叨着什么样的词语,进行着什么样的仪式,但这里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和他没有关系,只有时隔一段时间会有人专门来清理它们的这些住所,逼迫着它们四处逃窜。

如今,它们可以高枕无忧了,那些曾经的人们不见了,他们的后人也很少来这里了,只有它们还住在高高的屋顶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默默地诉说着一段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历史。

新闻推荐

年货钱不见了看来放褥子底下也不保险快过年了各家各户

年货钱不见了 看来放褥子底下也不保险快过年了,各家各户都忙着置办年货,准备各种节日必需品。赶年集、逛商场,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可家住惠民县姜楼镇的老牛心里并不舒坦...

惠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惠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